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鳴籥的意思、鳴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鳴籥的解釋

古代管樂器名。 唐 韓愈 李正封 《晚秋郾城夜會聯句》:“青娥翳長袖,紅頰吹鳴籥。” 錢仲聯 集釋引 孫汝聽 曰:“籥,樂器。 郭璞 雲:‘籥如笛,三孔而短小。’”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鳴籥”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吹奏籥(yuè)類樂器的行為。《漢語大詞典》将“籥”解釋為“古代管樂器,形似笛而短小,有三孔或六孔”,而“鳴”作動詞時表示“使發聲”。兩字組合後,“鳴籥”特指通過吹奏籥器發出樂音的動作,常見于先秦禮樂文獻。

從器物形制看,籥作為禮樂重器,甲骨文和金文中已出現其象形字,形似竹管編排的吹奏樂器。《周禮·春官》記載籥師“掌教國子舞羽吹籥”,印證其兼具禮器與教具的雙重功能。在《詩經·邶風·簡兮》中“左手執籥,右手秉翟”的記載,更生動展現了籥在古代樂舞中的實際運用場景。

值得注意的是,“鳴籥”在曆史演變中衍生出象征意涵。漢代鄭玄注《禮記》時,将吹籥動作與天地之氣相通相聯繫,賦予其溝通人神的哲學意味。這種文化符號直至唐代仍被沿用,杜甫《牽牛織女》詩中“曝衣遍天下,鳴籥達穹蒼”即借吹籥喻指天人感應。

網絡擴展解釋

“鳴籥”一詞的解釋如下:

“鳴籥”中的“籥”是古代管樂器的名稱(同“龠”),形似笛而略短,有三孔或六孔,常用于祭祀、宴飨等禮儀場合。該字在甲骨文中已出現,原指可吹奏的編管樂器,後發展為排箫的前身。

“鳴”指吹奏時發出的聲響,因此“鳴籥”可理解為:

  1. 吹奏籥類樂器的行為
  2. 籥聲在禮儀中的具體運用,如《周禮》記載“掌土鼓、豳籥”,注疏提到籥用于祭祀時的樂舞伴奏
  3. 引申為禮樂教化的象征,因籥在古代與禮制密切相關

需要注意的是:

若您有該詞出現的具體文獻段落,建議提供上下文以便更精準解讀。

别人正在浏覽...

八段錦腷塞部握步搖冠讒脣伥鬼賜顧點首東遷西徙敦懇防拏幡紙付之一炬哥舒歸去來子何從花鬘花鹽虎窟龍潭甲仗記睹積閥旌善懲惡勁翮記意鈞令刻漆口劄藍玉牢獄靈厖麗物樓台亭閣綠茸茸緑章馬融帳泮奂膍胵千日打柴一日燒喬聲颡氣乞化卿老漆椀驲夫日中必移是今石圻授方鼠目獐頭鼠溪癱廢讨厭天長地久頭等外照枉臨亡前險道神将枵如夕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