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試銜的意思、試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試銜的解釋

古代朝廷授予官吏虛銜,未授正命,謂之“試銜”。《舊五代史·唐書·明宗紀五》:“天下州府,例是攝官,皆結試銜,或因勘窮,便關詐假。”《資治通鑒·後唐明宗天成元年》:“當是時,所除正員官之外,其餘試銜、帖號止以寵激軍中将校而已。” 胡三省 注:“試銜,謂試某官某階,皆以入銜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試銜是宋代特有的官職制度術語,指官員在正式授予實際職務前的一種臨時性官階稱號,主要用于考察官員的能力與資曆。其核心含義可概括為以下三點:

一、基本定義與性質

“試銜”即“試任官銜”,是宋代對未獲正式差遣(實際職務)的候選官員授予的虛銜。官員需先獲試銜資格,經考核合格後方能轉為“正銜”并獲實際職位。此制度體現了宋代“官、職、差遣分離”的官僚體系特點,試銜屬于“官”系統中的過渡性階位(參考《宋代官制辭典》)。

二、曆史背景與功能

宋代為加強中央集權,将官職分為“階官”(标識品級)、“職事官”(實際職務)和“差遣”(臨時委派)。試銜屬于階官的一種預備狀态,常見于科舉新進士、蔭補子弟或地方低級官吏晉升時。例如新科進士多授“試秘書省校書郎”等銜,經三年考核(稱“守選”)後方得實職(參考《宋史·職官志》)。

三、與“正銜”的區别

試銜與正銜的關鍵差異在于考核轉正機制:

文獻依據

  1. 《宋史·職官志》:明确記載“宋初以試銜判司簿尉”等試銜授予規則。
  2. 《文獻通考》:詳述試銜轉正的程式與年限,如“文臣試銜須三任六考,無過方得改官”。
  3. 《宋代官制辭典》(龔延明著):系統解析試銜在宋代官僚體系中的定位,指出其本質為“候補官員的寄祿官名”。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文獻依據采用學界公認權威著作。現行《漢語大詞典》對“試銜”釋義亦基于上述史料,可參見其“職官制度”相關詞條。

網絡擴展解釋

“試銜”是古代官職制度中的特定術語,其含義及背景可綜合如下:

一、詞義解釋

試銜指古代朝廷授予官吏的虛銜,即名義上的官職,但未正式任命實際職務。這種頭銜常用于臨時性或過渡性安排,官員雖擁有官階稱謂,卻無對應的實權或職責。

二、曆史背景與文獻例證

  1. 五代十國時期的《舊五代史·唐書·明宗紀五》提到,地方州府官員多為“攝官”(代理官職),常以試銜名義授予,但因缺乏正式任命,易滋生虛假官職現象。
  2. 《資治通鑒·後唐紀》記載,試銜多用于激勵軍中将領,作為榮譽性封賞,而非實際職務。宋代史學家胡三省進一步注解:“試銜即試任某官階,僅寫入官銜中”,強調其虛職性質。

三、字義分解

四、應用場景

試銜常見于官員選拔過渡期或軍功封賞,既體現朝廷對人才的籠絡,又避免過早賦予實權。例如,攝官(代理官)可能先獲試銜,經考核合格後再授正職。

試銜反映了古代官僚體系中名實分離的現象,兼具激勵與考察的雙重作用。其定義可概括為:虛授官職,暫未實任。

别人正在浏覽...

隘絕八面瑩澈寶卷八鎮變泐參朝誠身沖真慈命搭班兒代宗迵風鄂被耳科攻駒光朗朗灌油鼓笛曲後嗣黃狐畫中人護從繭薄僭客交存交締靖慎謹忠卷面居己聚乙烯塑料考卷口事潰墜焜耀枯屍龍蹲馬骔梅岑沒遮攔廟祠擬非其倫槃護乾胏怯劣羣倫人定勝天人中龍肉豬上啓梢梢聲旁首秋逃暑飲瓦玉集糅文武遐服夏桀仙韶曲嘯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