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稱“ 六詩 ”。《〈詩〉大序》:“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孔穎達 疏:“風、雅、頌者,詩篇之異體;賦、比、興者,詩文之異辭耳。大小不同而得并為六義者,賦、比、興是詩之所用,風、雅、頌是詩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稱為義,非别有篇卷也。”近人認為:風是各國的歌謠,雅是 周 王畿的歌曲,頌是廟堂祭祀的樂歌,是《詩經》的三種體制;賦是敷陳其事,比是指物譬喻,興是借物起興,是《詩經》的三種表現内容的方法。後指以《詩經》為代表的文學創作的精神和原則。 唐 孟郊 《讀張碧集》詩:“ 天寳 太白 殁,六義已消歇。大哉《國風》本,喪而王澤竭。” 唐 羅隱 《廣陵李仆射借示近詩因投獻》詩:“閒尋綺思千花麗,靜想高吟六義清。”
(2).指六書。《晉書·衛恒傳》:“有 沮誦 、 倉頡 者,始作書契,以代結繩,蓋覩鳥跡以興思也。因而遂滋,則謂之字,有六義焉。一曰指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日、月是也。三曰形聲,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武、信是也。五曰轉注,老、考是也。六曰假借,令、長是也。” 清 曹寅 《夜飲和培山眼鏡歌》:“六義精嚴神不滅,萬象芸芸親手澤。”參見“ 六書 ”。
“六義”是中國古代文論中對《詩經》創作方法和内容分類的統稱,最早見于《周禮·春官》,後由東漢學者鄭玄在《毛詩正義》中系統闡釋。這一概念包含兩大維度:
一、詩歌分類
二、表現手法
這一理論體系自唐代孔穎達《毛詩正義》起被确立為《詩經》研究核心框架,清代學者馬瑞辰在《毛詩傳箋通釋》中進一步深化其文學價值認知。
“六義”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
源自《毛詩序》:“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分類(詩體):
表現手法(修辭):
安富恤窮白案,白案兒白胡闌套住個迎霜兔寶相枝筆床冰蟻布水慚仄唱詩班癡肉脔處死從祖祖父範進發送鳳函幹熯官荒龜藏黑髯轟雷貫耳鲎醬黃氅黃九惠司勒箭竿白柬寄建統堿土解裂計伐稱勳錦車金焦謹志踦偶九龍壁老大伯牢膳镂氷陋淫滂澤閛閛平善淺鄙淺見薄識晴日窮窭省覽盛殓實職疏忌書藝索诃世界縮匿貪賂踏繩頑話緯車慰綏屑播撷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