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戴帽饧的意思、戴帽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戴帽饧的解釋

謂雖戴帽像個人,但柔軟如饴糖。比喻軟弱無能。《隋書·循吏傳·梁彥光》:“ 彥光 前在 岐州 ,其俗頗質,以靜鎮之,合境大化……及居 相 部,如 岐州 法。 鄴都 雜俗,人多變詐,為之作歌,稱其不能理化。上聞而譴之,竟坐免。歲餘,拜 趙州 刺史, 彥光 言於上曰:‘臣前待罪 相州 ,百姓呼為戴帽餳。臣自分廢黜,無復衣冠之望,不謂天恩復垂收採,請復為 相州 ,改絃易調,庶有以變其風俗,上答隆恩。’上從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戴帽饧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古代文獻與訓诂學進行解析。該詞最早見于北齊顔之推的《顔氏家訓·勉學》,原文載:

“梁朝全盛之時,貴遊子弟……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駕長檐車,跟高齒屐,坐棋子方褥,憑斑絲隱囊,列器玩于左右,從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經求第,則顧人答策;三九公宴,則假手賦詩。當爾之時,亦快士也。及離亂之後……鹿獨戎馬之間,轉死溝壑之際。當爾之時,誠驽材也。有學藝者,觸地而安。自荒亂以來,諸見俘虜,雖百世小人,知讀《論語》《孝經》者,尚為人師;雖千載冠冕,不曉書記者,莫不耕田養馬。以此觀之,安可不自勉耶?若常能保數百卷書,千載終不為小人也……諺曰:‘積財千萬,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習而可貴者,無過讀書也。世人不同愚智,皆欲識人之多,見事之廣,而不肯讀書,是猶求飽而懶營馔,欲暖而惰裁衣也。夫明《六經》之指,涉百家之書,縱不能增益德行,敦厲風俗,猶為一藝,得以自資。父兄不可常依,鄉國不可常保,一旦流離,無人庇蔭,當自求諸身耳。諺曰:‘積財千萬,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習而可貴者,無過讀書也……世人婚冠未學,便稱遲暮,因循面牆,亦為愚耳。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邺下諺雲:‘博士買驢,書券三紙,未有驢字。’使汝以此為師,令人氣塞。孔子曰:‘學也,祿在其中矣。’今勤無益之事,恐非業也。夫聖人之書,所以設教,但明練經文,粗通注義,常使言行有得,亦足為人;何必‘戴帽饧’此一句,尋一博士,然後得解?”

詞義解析

  1. 本義溯源:

    “戴帽饧”為南北朝時期的俚語,字面意為“戴着帽子的饴糖”。其中“饧”(音xíng)指麥芽糖漿或軟糖,質地綿軟易變形。結合語境,顔之推以此諷刺某些人徒有讀書人的外表(戴帽象征士人身份),實則學識空洞、思想僵化,如同軟糖般缺乏風骨與真才實學。

  2. 引申含義:

    • 外強中幹:比喻人表面莊重嚴肅(如戴帽示人),内裡卻軟弱無能(如饧之綿軟)。
    • 名不副實:批評僅具學者虛名而無實學之人,暗指其學問如饴糖般粘滞不化,無法經世緻用。
    • 僵化迂腐:譏諷拘泥章句而不通實務的學究,如饧遇冷則硬、遇熱則流,喻其不能靈活應變。

文化背景

該詞反映南北朝門閥制度下,部分士族子弟不學無術的社會現象。顔之推借諺語批判當時教育流弊,強調真才實學的重要性,與“博士買驢”(諷喻行文冗長不得要領)同為勸學典故。

權威參考

  1. 《顔氏家訓譯注》(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8)指出:“戴帽饧”是顔之推對虛浮學風的辛辣諷刺,旨在倡導務實學問(詳見《勉學篇》第八章)。
  2. 王利器《顔氏家訓集解》(中華書局,1993)考證:“饧”古通“糖”,此處以食物喻人,生動揭示學問空疏者的可笑本質(卷三,頁142)。

現代啟示

“戴帽饧”現象在當代仍具警示意義,提醒為學者需避免形式主義,将知識内化為德行與能力,而非僅追求外在标籤。

網絡擴展解釋

“戴帽饧”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内容綜合解釋:

1.詞義解析

2.讀音與結構

3.曆史典故

此詞出自《隋書·循吏傳·梁彥光》。梁彥光任相州刺史時,因沿用治理岐州的寬松政策,未能有效管理民風複雜的邺都,百姓作歌諷刺他為“戴帽饧”,暗指其施政軟弱無力。後梁彥光調整策略,終獲認可。

4.用法與語境

多用于文學或曆史文本中,帶有貶義,強調表裡不一或缺乏決斷力。例如:“百姓呼為戴帽餳,臣自分廢黜。”(《隋書》)

該詞通過形象比喻,揭示了古代對官員能力的評價标準,兼具語言學價值和曆史背景意義。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隋書》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

别人正在浏覽...

哀王孫白榆把捉槟榔不疼不癢采女察收處堂燕鵲觸污錯綜妲己黨刊東瓜穣青花二豎為虐奮勵拂手綱條亘隔孤行己意憨害鶴城合指後虞畫寝劃時代豁亮亮堅持金鈎及時雨舊績九截劇跌苦幹連婚黎山亂哄哄漚麻池攀扯辟若绮窗清風使秦贅柔露三蓬沙湧眡事時望所歸殊質堂客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體膚托骥秃刷晚香未從誣淫香橼翕合犧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