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綠小喬木或大灌木。有短刺。葉子卵圓形,總狀花序,花瓣裡面白色,外面淡紫色。果實長圓形,黃色,果皮粗而厚,供觀賞。果皮中醫入藥。亦指這種植物的果實。 明 焦竑 《焦氏筆乘續集·舊曾集諸書藥方嗣得者更錄于此》:“治嗽方甚多,餘得一方,但用香櫞去核,薄切作細片,以時酒同入砂瓶内,煮令熟爛。自昏至五更為度,用蜜拌勻,當睡中喚起,用匙挑服,甚效。”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十一月·時品》:“時維長至,貢物鹹來:北置則獾貍麅鹿,野豕黃羊,風乾冰凍;南來則橙柑橘柚,香櫞佛手,蜜餞糖栖。”
香橼(學名:Citrus medica)是一種芸香科柑橘屬植物,兼具觀賞與藥用價值,其名稱和特性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植物學特征
香橼為常綠小喬木或灌木,高約2-5米,枝條具短刺,葉片橢圓形或卵圓形,邊緣有淺鈍裂齒。果實呈長圓形或紡錘形,果皮厚而粗糙,黃色,香氣濃郁,果肉酸或微甜。花期4-5月,果期10-11月。
藥用價值
其幹燥成熟果皮入藥,性味辛、苦、酸,溫,歸肝、肺、脾經。具有疏肝理氣、寬中化痰、消脹除濕的功效,主治胸脅脹痛、咳嗽痰多、脘腹痞滿等症。可煎湯或入丸散,常用量3-6克。
别名與分布
别稱枸橼、香泡樹、枸橼子等,主産于四川、雲南、福建等地,多生長于海拔350-1750米的高溫濕潤環境。
文化意象
古代文學中常作為案頭清供,如清代詩詞描述其“冷韻”與“冰瓷”相映的雅緻,象征高潔與清幽。
實用記載
明代《焦氏筆乘》記載其止咳方:香橼去核切片,酒煮後蜜調服用,療效顯著。
總結來看,香橼既是具有觀賞性的植物,也是傳統中藥的重要材料,兼具實用與文化意蘊。如需更完整的藥用配伍或種植信息,可參考中醫典籍或植物學資料。
香橼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香”和“橼”。香橼的意思是指一種植物,也叫做“柚子”或“葡萄柚”。
香橼的部首拆分為:“香”字的部首是 “香”,“橼”字的部首是“木”。香的筆畫數為9,橼的筆畫數為14。
香橼這個詞的來源比較簡單明了,它是由“香”和“橼”兩個字合并而成的。在繁體中,香橼的寫法為“香橙”。
在古時候,香橼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古代文字的變遷和演變,相似的詞語可能會有不同的表達方式。然而,具體香橼在古代的寫法沒有明确的資料可供參考。
1. 這個季節,香橼特别甜美,讓人回味無窮。
2. 每年冬季,我們家都會制作香橼蜜餞,既美味又有營養。
3. 橙子和香橼雖然長得相似,但口感和氣味還是有一些不同的。
香橼的組詞示例: 皮香橼、酸香橼、甜香橼。
近義詞:柚子、葡萄柚。
反義詞:橙子、柑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