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考中書令的意思、二十四考中書令的詳細解釋
二十四考中書令的解釋
唐 郭子儀 任中書令甚久,主持官吏的考績達二十四次。後遂以借稱 郭子儀 。《舊唐書·郭子儀傳》:“校中書令考二十有四。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四:“ 李義山 謂曰:‘近得一聯句雲:遠比 召公 ,三十六年宰輔。未得偶句。’ 溫 ( 溫庭筠 )曰:‘何不雲:近同 郭令 ,二十四考中書。’” 宋 葉夢得 《避暑錄話》卷下:“﹝ 富鄭公 ﹞在 青州 二年,偶能全活得數萬人,勝二十四考中書令遠矣。”後用為稱頌秉政大臣位高任久的典故。
詞語分解
- 書令的解釋 文書,命令。《晉書·儒林傳·孔衍》:“﹝ 衍 ﹞避地 江 東, 元帝 引為安東參軍,專掌記室。書令殷積,而 衍 每以稱職見知。”
網絡擴展解釋
“二十四考中書令”是一個曆史典故類成語,主要用于稱頌位高權重且任職長久的大臣,尤其與唐代名将郭子儀密切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該成語字面指通過二十四次考績擔任中書令的人,實際借指唐代名臣郭子儀。他因長期擔任中書令并主持官吏考核達二十四次而得名,象征功勳卓著、位高任久。
二、曆史背景
- 官職背景:中書令是古代重要官職,始于漢代,唐代與門下省、尚書省長官共掌宰相之權,地位顯赫。
- 郭子儀事迹:據《舊唐書·郭子儀傳》記載,郭子儀任中書令期間“校中書令考二十有四”,即主持官吏考績24次,且“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成為忠臣典範。
三、使用場景
- 褒揚功績:用于稱贊長期執政且政績斐然的重臣,如宋代陸遊詩句“二十四考中書令,不換先生半日閑”。
- 曆史典故引用:常見于詩詞、文獻中,作為位極人臣的象征,如清代孔尚任《桃花扇》提及“廿四考中書模樣”。
四、延伸意義
該成語不僅體現個人能力,還反映了唐代考績制度——官員需通過定期考核(每年一次)晉升,郭子儀主持24次考核,說明其任職約24年,側面印證其政治穩定性。
五、相關變體
“廿四考中書”為簡化表述,含義相同,如《桃花扇》中“廿四考中書”即指郭子儀。
此成語以郭子儀事迹為核心,既是對個人功績的贊譽,也承載了古代職官制度與考績文化的曆史記憶。
網絡擴展解釋二
《二十四考中書令》是什麼意思?
這個詞的意思是指古代中國科舉考試中排在第二十四位的科目,也是指掌管中央文書的官員。在古代,中書令是宦官制度下的一個高級官位,負責管理朝廷文書的處理和記錄。
拆分部首和筆畫
《二十四考中書令》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二”、“十”、“四”、“考”、“中”、“書”和“令”。其中,“二”、“十”、“四”、“考”、“中”、“書”和“令”的筆畫分别為一畫、兩畫、四畫、四畫、四畫、四畫和五畫。
來源和繁體
《二十四考中書令》這個詞的來源是古代中國的科舉制度。繁體字形為「二十四考中書令」。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在有所不同。《二十四考中書令》在古代可能以「貳拾肆考中書令」的形式書寫。
例句
- 他通過二十四考中書令這個科目,考上了進士。
- 中書令是古代宦官集體晉升的最高官位之一。
組詞
與《二十四考中書令》相關的組詞有:中書、書令、考中等。
近義詞
與《二十四考中書令》近義的詞語有:考中掌故、文書管理官、中央文書主管等。
反義詞
與《二十四考中書令》反義的詞語可能沒有一個固定的詞彙來表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