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詭詐。《韓非子·難言》:“言而遠俗,詭躁人間,則見以為誕。” 陳奇猷 集釋引 高亨 曰:“躁,詐也。”《新唐書·成王千裡傳》:“自 天授 後,宗室賢者多株翦,唯 千裡 詭躁不情,數進符瑞諸異物,得免。”
“詭躁”是一個由“詭”和“躁”組成的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字義及語境理解。該詞存在兩種主要解釋方向:
基本釋義
形容人的情緒或行為反常、難以捉摸,帶有矛盾性。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人際交往中難以預測的狀态,或特定環境下的緊張氛圍,例如:“會議氣氛詭躁,衆人欲言又止”。
在《韓非子》《新唐書》等典籍中,“詭躁”被解釋為“詭詐”,強調心機與欺騙性。例如《韓非子·難言》提到“言而遠俗,詭躁人間”,此處指言辭脫離常理且帶有詐僞。
若需進一步考證古代用法,可查閱《韓非子》等原始文獻。
詭躁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人的神情或情緒表現出的反常、怪異或不穩定的狀态。它表示一個人的情緒變化異常,時而激動不安,時而郁郁寡歡,讓人難以捉摸和理解。
詭躁的拆分部首是言和鬼,總共有17個筆畫。
詭躁一詞源于古代漢語,專指人們在言談舉止中流露出的不尋常情緒。在繁體字中,詭躁寫作「詭躁」。
在古時候,詭躁寫作「詭躁」或「詭襃」。這些寫法在現代已不再常用,但仍能看到在古籍文物中的出現。
1. 他今天的情緒真是詭躁,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
2. 這位藝術家的作品總能給人一種詭躁的感覺,讓人想要深入解讀。
詭躁與其他詞彙可以組成下列詞組:
1. 詭躁不安
2. 詭躁情緒
3. 詭躁表情
4. 詭谲躁動
詭躁的近義詞包括:
1. 狂躁
2. 古怪
3. 莫測
4. 異常
詭躁的反義詞包括:
1. 平靜
2. 鎮定
3. 穩定
4. 透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