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駕馬,用馬駕車。《易·繫辭下》:“服牛乘馬,引重緻遠。”《管子·乘馬》:“天下乘馬服牛,而任之輕重有制。”
(2).猶運籌。謂經濟謀劃。《管子·乘馬》題解 郭沫若 等集校引 何如璋 雲:“馬者,算數之籌,如今所謂法馬……乘者,計也。《周禮·天官·宰夫》‘乘其財用之出入’,即今算法乘除之謂。凡治國之法制,皆出於數,有所建置,必立馬乘之,乃知其輕重長短多寡之數,而措注各得其宜。篇中言地、言用、言朝、言車,而詳發均地分民,是标名《乘馬》本旨。”參閱 馬非百 《管子輕重篇新诠》。
(3).複姓。 漢 有 乘馬絺 。
(1).四匹馬拉的車。《詩·鄭風·大叔于田》:“大叔于田,乘乘馬。”
(2).指四匹馬。《詩·大雅·崧高》:“路車乘馬,我圖爾居。” 毛 傳:“乘馬,四馬也。”
乘馬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古代與現代兩個主要義項,具體解釋如下:
駕馭馬匹
指騎馬或駕駛馬車的行為。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卷,第772頁;《辭源》(修訂本)第1冊,第234頁。
例:《禮記·曲禮上》:“乘馬必以鞍,行必以辔。”
四匹馬拉的車
古代特指由四匹馬牽引的車輛,為貴族儀制。
來源:《周禮·夏官·校人》:“凡頒良馬而養乘之:乘馬一師四圉。” 鄭玄注:“四匹為乘。”
代指軍備制度
引申為衡量國家軍力的單位,如“千乘之國”。
來源:《論語·學而》:“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
騎馬行為
現代漢語中保留“騎馬”的本義,多用于文學或書面語。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169頁。
例:草原上乘馬馳騁,感受自然遼闊。
姓氏用字
作為罕見姓氏存在,載于《中華姓氏大典》。
來源:窦學田《中華姓氏大典》,第412頁。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殷墟花園莊東地商代墓葬》。
參考資料原文鍊接:
(注:鍊接經核驗有效,訪問日期2025年8月)
“乘馬”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讀音和語境不同而變化,具體解釋如下:
駕馬、騎馬或駕車
指用馬匹拉車或騎乘,如《易經·系辭下》中“服牛乘馬,引重緻遠”。該釋義強調馬作為交通工具的功能,是古代常見的用法。
經濟運籌與謀劃
出自《管子·乘馬》,郭沫若等學者解釋“馬”為古代算數用的籌碼,“乘”指計算,引申為經濟規劃。例如《管子·乘馬》篇讨論土地分配、市場調節等經濟問題。
複姓
作為姓氏使用,漢代有名為“乘馬絺”的人物記載。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易經》《管子》等典籍或權威辭書(如漢典、辭海)。
杯螺便桶擦減沉舟破釜赤螭鸱鸢啜持待欲大走銱子法自君出封己父兄诰命耿挺瞡瞡橫蒙荷絲鶴文回灘假象牙積水成淵窠役老搭檔蓼擾黎刀梨渦黎元洪淪墊賣油翁麻霞謬聽弭翼柰園惱燥昵歡農禾女錢僄輕遷安乞嚯弱守三神洲史論稅目説載探微通豁通曉托派罔泱忤恨武力吳石五屍污漬吾祖蝦蟇陵相着效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