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梵語的音譯。意譯為寂靜處或空閑處。原為比丘潔身修行之處,後亦用以稱一般佛寺。 宋 王安石 《草堂懷古》詩:“ 周顒 宅入阿蘭若, 婁約 身歸窣堵波。” 明 李贽 《初往招隱堂堂在謝公墩下》詩之二:“盡日阿蘭若,吾生事若何!” 清 郝懿行 《證俗文·梵語》:“梵言阿蘭若, 漢 言精舍也。譯曰無諍也,或曰空靜處也。” 明 王世貞 《遊匡廬不能從南康道入取瀑布石梁之勝志歎》詩:“阿蘭地寂寂,籃筍天茫茫。”
“阿蘭若”是梵語“Aranya”的音譯,其含義和用法主要與佛教文化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原意與引申
原指遠離村落、適合修行的寂靜處,如森林、曠野等自然清淨之地。後逐漸演變為佛教寺院的代稱,成為僧人修行和講經的場所。
發音與結構
“若”在此詞中讀作“rě”(惹),而非“ruò”。梵語音譯的變體還包括“阿蘭那”“阿練若”等。
修行場所的象征
阿蘭若強調“無诤”“空靜”,是僧人遠離塵嚣、專注禅定的理想環境。據佛典記載,修行者在此可獲得十種功德,如遠離紛擾、成就禅定等。
與寺院的關聯
漢化後,“阿蘭若”常指代佛寺,如古詩中“周顒宅入阿蘭若”(王安石詩)即用此意。現代仍有寺廟以“蘭若”命名,如山西太原的蘭若寺。
部分資料(如)提到“阿蘭若”形容容貌美麗,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佛學文獻,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引申或誤用,需謹慎參考。
“阿蘭若”的核心意義始終圍繞佛教修行環境,體現對清淨與禅定的追求。若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根本薩婆多部律攝》等佛典,或參考漢典、百度百科等來源。
《阿蘭若》是一個意味着“悟道”的詞語。它在佛教中常用來指代禅宗的頓悟境界,也可理解為對佛陀教誨的領悟。
阿(女+口)蘭(八+工)若(若+女)。
《阿蘭若》一詞最早出現在《解行記》中,由唐代高僧慧遠所著。它源自于梵文“ārātī”,意為“不喜歡世間的煩惱”。後來傳入中國,逐漸演變為“阿蘭若”。
阿蘭若
古時候,阿蘭若的寫法可能與現在稍有不同,但基本上保持了相似的意義和發音。
他經過多年修行,終于領悟到了阿蘭若的境界。
頓悟、開悟、證悟
悟道、覺悟、開悟
迷失、愚昧、無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