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腸拄腹的意思、撐腸拄腹的詳細解釋
撐腸拄腹的解釋
亦作“撐腸拄腹”。猶撐腸拄肚。 宋 蘇轼 《試院煎茶》詩:“不用撐腸拄腹文字五千卷,但願一甌常及睡足日高時。”《西遊記》第九四回:“那 八戒 吃了又添,添了又吃,直吃得撐腸拄腹,方才住手。”《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二:“這家子将醖下的杜茅柴,不住的燙來,吃得東倒西歪,撐腸拄腹。” 清 金農 《懷人絕句》之十七:“談笑 項侯 妙天下,撐腸拄腹多異書。”參見“ 撐腸拄肚 ”。
詞語分解
- 撐腸的解釋 亦作“撐腸”。猶滿腹。多喻飽學。 宋 葉適 《哭鄭丈》詩之三:“插架軸三萬,撐腸卷五千。” 清 錢謙益 《答書硯》詩:“晴窗洗胃還吞墨,永日撐腸欲煮書。” 清 唐孫華 《春日漫成》詩之二:“文籍
- 腹的解釋 腹 ù 一般指人和脊椎動物軀幹的一部分,介于胸和骨盆之間,包括“腹壁”、“腹腔”及内髒(通常稱“肚子”):腹部。腹膜。腹水。腹瀉。腹疾。心腹(喻極親近的人)。腹稿。腹诽(指口裡不說而心裡不以為然。亦作
網絡擴展解釋
“撐腸拄腹”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形容吃得極其飽足,肚子鼓脹到仿佛要撐破的狀态,也可比喻容納或承受大量事物。
二、結構與用法
- 結構:聯合式成語,由“撐腸”(吃得太飽)和“拄腹”(用手支撐腹部)兩部分組成,強調飽腹的具象化動作。
- 用法:多作謂語,用于描述飲食過量或知識、情感等抽象事物的充盈狀态。例如:“宴席上佳肴不斷,衆人皆撐腸拄腹。”。
三、出處與演變
- 最早出處:唐代盧仝《月蝕》詩:“撐腸拄肚礧傀如山丘,自可飽死更不偷。”。
- 經典引用:宋代蘇轼《試院煎茶》詩:“不用撐腸拄腹文字五千卷,但願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時。”此處引申為對知識的容納。
四、近義詞與擴展
- 近義詞:撐腸拄肚(意義完全相同,僅“腹”與“肚”用字差異)。
-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無褒貶傾向。
五、例句參考
《西遊記》第九四回中描述豬八戒進食場景:“那八戒吃了又添,添了又吃,直吃得撐腸拄腹,方才住手。”。
如需查看更多文獻用例或發音細節,可參考上述來源網頁。
網絡擴展解釋二
《撐腸拄腹》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是非常饑餓的狀态。它的拆分部首是手和心,并且有19個筆畫。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一個典故。據說,有一位名叫豐子恺的文人在饑餓時發現自己的肚子像撐滿了五髒六腑的長腸一樣,而他的手則像是支撐着饑餓的肚子,因此形成了這個成語。這個成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并沒有區别。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但寫法的基本結構并沒有變化。
以下是一些關于《撐腸拄腹》的例句:
1. 等了一整天,終于等到飯點,我撐腸拄腹地吃了一頓大餐。
2. 這個旅行團的安排太差了,中午隻給了我們一點點幹糧,結果我們都撐腸拄腹地爬山。
一些相關的組詞有:撐腰、腸胃、拄杖等。
《撐腸拄腹》的近義詞有:饑餓難忍、餓得前胸貼後背等。
《撐腸拄腹》的反義詞有:飽腹、滿腹。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