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驚訝疑惑。 南朝 宋 鮑照 《傷逝賦》:“忽若謂其不然,自惆悵而驚疑。” 唐 牛僧孺 《玄怪錄·齊推女》:“一家驚疑,不為之信。”《三國演義》第七一回:“領三千兵于山中險要去處,多立旌旗,以壯我兵之聲勢,令敵人驚疑。” 王統照 《春雨之夜·湖畔兒語》:“在這日黃昏的冷清清的湖畔,忽然遇到他,怎不使我驚疑。”
“驚疑”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通過以上解析,可全面理解“驚疑”一詞的語義内涵及使用場景。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三國演義》《玄怪錄》等文獻。
《驚疑》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對某件事情或情況感到驚訝、懷疑,具有質疑、懷疑的意思。這個詞又可以用來形容某個行為或态度,表示表現出懷疑、疑慮的情緒。
《驚疑》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心”和“疒”,其中“心”是中心部首,“疒”是輔助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16筆。
《驚疑》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表示“驚訝”和“疑慮”的意思。相傳它最早出自《晉書·張華傳》,後來成為常用詞彙并流傳至今。
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隻是在字形上略有差異。繁體字中的“驚”下方的“心”部分稍微複雜一點。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字形會有一些變化。古時候的《驚疑》寫法中,“驚”的上部是“巠”,下面是“忄”,下方的“心”部分與現代寫法相同;而“疑”的上部是“疒”,下面是“心”。整個字形相對于現代寫法來說更加古樸、方正。
以下是一些使用《驚疑》一詞的例句:
1. 我聽到這個消息時感到十分驚疑,真的難以相信。
2. 他對這個提案表示出了一些驚疑的态度,覺得可能有問題。
3. 她的行為舉止充滿了驚疑,似乎對周圍的一切都不太信任。
與《驚疑》相關的詞語有:
組詞:驚愕、疑惑、驚奇、懷疑。
近義詞:疑慮、猜疑、懷疑、詫異。
反義詞:确信、相信、信任、堅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