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觳觫的意思、觳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觳觫的解釋

[shake;tremble from fear] 恐懼得發抖

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孟子·梁惠王上》

申大頭觳觫惶恐,隻是跪在地下磕頭。—— 清· 李伯元《文明小史》

詳細解釋

(1).恐懼戰栗貌。《孟子·梁惠王上》:“王曰:‘舍之。吾不忍其(指牛)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 趙岐 注:“觳觫,牛當到死地處恐貌。”《梁書·王僧孺傳》:“解網祝禽,下車泣罪,愍茲奊詬,憐其觳觫。”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續黃粱》:“ 曾 觳觫哀啼,竄蹟無路。”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章一:“俘虜是一位青年人,三十歲左右,一眼看去,倒也并不怎麼猛惡,反而有點觳觫的神氣。”

(2).借指牛。 唐 皎然 《送顧處士歌》:“門前便取觳觫乘,腰上還将鹿盧佩。” 宋 陸遊 《舟中作》詩:“斷岸飲觳觫,清波跳噞喁。” 元 翁合老 《春日田園雜興》詩:“土脈正融催觳觫,林陰微合聽鈎輈。”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一·錦秋亭辨》:“人行其中,宛若畫圖,時見牧人簑笠禦觳觫歸村落間,邈然有 吳 越 間意。”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觳觫(hú sù)是一個典型的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但在古代文獻尤其是經典作品中較為常見。其核心含義指因恐懼而顫抖的樣子,多用于描述動物(尤指牛)或人在極度驚恐時的生理反應。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字義解析

  1. 字形與構詞

    • 觳:本義指古代量器,亦有“瘠薄”“儉陋”之意,此處與“觫”組合成連綿詞,表顫抖貌。
    • 觫:從“角”從“束”,《說文解字》釋為“牛恐駭也”,專指牛受驚顫抖之态。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10卷,第1103頁;《說文解字注》

  2. 本義與引申義

    • 本義:特指牛被宰殺前因恐懼而肢體顫抖。
    • 引申義:泛指人或動物因極度驚恐、寒冷而戰栗發抖的狀态。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598頁


二、經典文獻用例

  1. 《孟子·梁惠王上》

    “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曰:‘牛何之?’對曰:‘将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

    釋義:齊宣王見牛将被宰殺時恐懼發抖,心生不忍。此例為“觳觫”最著名的出處,奠定其“恐懼顫抖”的語義。

    來源:《孟子譯注》(中華書局)

  2. 宋代筆記《夷堅志》

    “夜聞窗外窸窣聲,窺見一物,體如牛而黑毛,觳觫立于庭中。”

    釋義:描述神秘生物因寒冷或恐懼而顫抖。

    來源:《夷堅志·支景卷》


三、現代使用與近義詞


四、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

    “觳觫:恐懼顫抖貌。《孟子·梁惠王上》例為典源,後泛指一切因恐懼而發抖之狀。”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版,卷10,頁1103

  2. 《辭源》

    “觳觫:雙聲連綿詞。牛懼死而戰栗,引申為人驚恐顫抖。”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5年修訂版,頁2876


五、語義演變與文化内涵


“觳觫”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文言詞,其釋義需結合經典文獻與曆史語境方能完整把握。現代使用中雖罕見,但作為漢語精準表達恐懼顫抖的詞彙,仍具不可替代的文學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觳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1. 基本釋義
    原指因恐懼而發抖的狀态,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孟子·梁惠王上》中記載:“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描述牛被宰殺前因害怕顫抖的樣子。

  2. 網絡引申義
    現代網絡語境中,該詞被賦予新含義,多用于調侃“長相猥瑣”或“被雷到”的狀态。例如:“我整個人都觳觫了!”表示對某事感到震驚或無語。

  3. 文學與曆史用例

    • 魯迅在雜文中用“觳觫”諷刺看客心理:“如果顯得觳觫,他們就看了滑稽劇”。
    • 清代小說《文明小史》描述“申大頭觳觫惶恐”,體現人物因恐懼而戰栗。
  4. 讀音與結構
    讀音為hú sù,兩字均為生僻字,常被誤讀。該詞在2015年《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被列為“冰封漢字”,凸顯其使用頻率的降低。

注意:使用時需區分語境,傳統含義與網絡含義差異較大,避免混淆。

别人正在浏覽...

暧昧暴戾恣睢暴亡冰釋鼻腫眼青慘厲産後風抄斷充起大安德運東極多糖房宇番首費口唇幹恩蔭綱貫耿潔管穴和如琴瑟和怡紅兒槐花黃建安七子箭竿白教改警悟九垓八埏款縫寬科憐惜力守麥米蠻服謀臣武将鳥瞰恧步普洱茶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峭澀青羅帶三十六天散外三星約曬裂升受世調世界觀水哨馬殊麗提要鈎玄題引穨敗頹如外傳頑冒橡膠樹賢劫小挂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