觳觫的意思、觳觫的詳細解釋
觳觫的解釋
[shake;tremble from fear] 恐懼得發抖
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孟子·梁惠王上》
申大頭觳觫惶恐,隻是跪在地下磕頭。—— 清· 李伯元《文明小史》
詳細解釋
(1).恐懼戰栗貌。《孟子·梁惠王上》:“王曰:‘舍之。吾不忍其(指牛)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 趙岐 注:“觳觫,牛當到死地處恐貌。”《梁書·王僧孺傳》:“解網祝禽,下車泣罪,愍茲奊詬,憐其觳觫。”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續黃粱》:“ 曾 觳觫哀啼,竄蹟無路。”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章一:“俘虜是一位青年人,三十歲左右,一眼看去,倒也并不怎麼猛惡,反而有點觳觫的神氣。”
(2).借指牛。 唐 皎然 《送顧處士歌》:“門前便取觳觫乘,腰上還将鹿盧佩。” 宋 陸遊 《舟中作》詩:“斷岸飲觳觫,清波跳噞喁。” 元 翁合老 《春日田園雜興》詩:“土脈正融催觳觫,林陰微合聽鈎輈。”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一·錦秋亭辨》:“人行其中,宛若畫圖,時見牧人簑笠禦觳觫歸村落間,邈然有 吳 越 間意。”
詞語分解
- 觳的解釋 觳 ú 〔觳觫〕恐懼顫抖的樣子。 筆畫數:; 部首:角; 筆順編號:
- 觫的解釋 觫 ù 〔觳觫〕見“ 觳”。 筆畫數:; 部首:角;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觳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
基本釋義
原指因恐懼而發抖的狀态,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孟子·梁惠王上》中記載:“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描述牛被宰殺前因害怕顫抖的樣子。
-
網絡引申義
現代網絡語境中,該詞被賦予新含義,多用于調侃“長相猥瑣”或“被雷到”的狀态。例如:“我整個人都觳觫了!”表示對某事感到震驚或無語。
-
文學與曆史用例
- 魯迅在雜文中用“觳觫”諷刺看客心理:“如果顯得觳觫,他們就看了滑稽劇”。
- 清代小說《文明小史》描述“申大頭觳觫惶恐”,體現人物因恐懼而戰栗。
-
讀音與結構
讀音為hú sù,兩字均為生僻字,常被誤讀。該詞在2015年《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被列為“冰封漢字”,凸顯其使用頻率的降低。
注意:使用時需區分語境,傳統含義與網絡含義差異較大,避免混淆。
網絡擴展解釋二
《觳觫》這個詞的意思是指人因受寒冷、恐懼、驚慌等因素而身體顫抖的樣子。它可以拆分為部首是角(見)和肅(丁),總共有15畫。
《觳觫》這個詞源自中國古代的文獻,最早出現在《周易·系辭上》中,用來形容人因受驚而身體顫抖。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觳觫」。
根據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觳觫的字形稍有不同。它的舊字形為「虖謼」,可以看到字中有一個額外的虍旁,表示與老虎相關;謼則是相同音的字,意為顯露、顯著。這顯示出觳觫一詞與老虎或被吓到的意象有關。
以下是觳觫的一些例句:
1. 他聽到突然的巨響,整個人觳觫了一下。
2. 寒冷的冬天,我無法控制自己的身體,總是觳觫不停。
3. 面對未知的挑戰,她感到觳觫不安,但還是勇敢地邁出了第一步。
在組詞方面,觳觫沒有固定的結構,但可以和相關詞彙進行搭配,比如觳觫不安、觳觫顫抖等。
與觳觫相近的意思詞彙包括戰栗、顫抖、發抖、打顫等,都指人因為寒冷、驚吓等而身體不自覺地震顫。
相反地,與觳觫意義相反的詞彙包括鎮定、穩定、沉着等,表示人在恐懼或驚慌面前保持冷靜和穩定。
總結起來,《觳觫》這個詞的意思是指人因受寒冷、恐懼、驚慌等因素而身體顫抖的樣子。它的拆分部首是角和肅,總共有15畫。它來源于中國古代文獻,繁體寫法為「觳觫」,在古時的漢字寫法中稍有不同。它可以用于形容人在受驚吓或恐懼時身體顫抖的情況,并可以與其他相關詞彙進行搭配。在意義上,它與戰栗、顫抖等詞彙相近,與鎮定、穩定等詞彙意義相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