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矯枉過正的意思、矯枉過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矯枉過正的解釋

[hypercorrection] 把彎曲的東西扭過了頭,從而彎向另一面。比喻糾正偏差做得過了分

詳細解釋

指糾正偏差而超過應有的限度。《後漢書·仲長統傳》:“逮至清世,則復入於矯枉過正之檢。”《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國之綱紀,本無禁固諸國通問之詔也。矯枉過正,下吏懼譴,以至于此耳。” 唐 白居易 《議封建論郡縣》:“ 漢 鑒 秦 之亡也,亦矯枉而過正。”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細柳》:“或有避其謗者,又每矯枉過正,至坐視兒女之放縱而不一置問,其視虐遇者幾何哉?” 高雲覽 《小城春秋》第三四章:“社會科學的鑽研使他矯枉過正的排斥一切同愛情有關的詩的情緒。”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矯枉過正”的漢語詞典釋義

“矯枉過正”是一個漢語成語,最早見于《漢書·諸侯王表序》的記載。其字面含義為“矯正彎曲之物時用力過度,反而使物體偏向另一側”,比喻糾正偏差或錯誤時因過度修正而引發新的問題。

從詞義結構分析:

  1. “矯”:意為糾正、匡正,如《說文解字》釋為“揉箭箝也”,本指調整箭杆,後引申為修正行為。
  2. “枉”:指彎曲、不直,如《孟子·滕文公下》中“枉尺而直尋”,形容以小的讓步換取大的收益。
  3. “過正”:即超過恰當限度,如《論語·先進》提到“過猶不及”,強調適度的重要性。

權威文獻引用

用法與示例

該成語多用于描述政策、行為或觀念調整中因過度嚴格而産生的負面效果。例如:“為減少塑料污染而全面禁用塑料制品,可能導緻生産替代材料的環境成本更高,實屬矯枉過正。”

語言學關聯

“矯枉過正”與“過猶不及”“適得其反”等成語語義相近,均強調平衡與適度的重要性,常作為社會現象或曆史教訓的批判性表述。

網絡擴展解釋

“矯枉過正”是一個中性成語,指糾正錯誤時超過了應有的限度,反而導緻新的偏差。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 字面含義:“矯”指矯正、扭轉;“枉”指彎曲。原指将彎曲的東西扳直時用力過猛,導緻其反向彎曲。
    • 比喻義:比喻糾正錯誤或偏差時措施過于極端,引發新的問題。
  2. 出處與演變

    • 最早見于《後漢書·仲長統傳》:“逮至清世,則複入矯枉過正之檢。”
    • 後世沿用中逐漸從具體動作引申為對事物修正的抽象描述。
  3. 成語結構與用法

    • 語法:偏正式結構,常作謂語、賓語或分句。
    • 示例:政策調整需謹慎,若“矯枉過正”可能引發市場恐慌;教育中過度懲罰學生也是一種“矯枉過正”。
  4. 近義詞與對比

    • 過猶不及:兩者均強調“過度”,但“過猶不及”側重結果不恰當,而“矯枉過正”側重糾正行為本身的極端性。
    • 適得其反:與“矯枉過正”的結果相似,但後者更強調糾正過程中的偏差。
  5. 現實應用與争議

    • 部分觀點認為,某些情況下(如改革)需“矯枉過正”才能突破舊有束縛。
    • 但多數語境中,該詞提醒人們把握修正的“度”,避免極端化。

使用這一成語時需結合具體語境,既可用于批評過度糾正,也可在特定場景中解釋極端措施的必要性。

别人正在浏覽...

暗箭八坊般關阪阻鮑羹碧麥鱍鱍駁估簿領蔔宅斥澤篡人短衫多重性迩身烽堠負抱附奉福喜盥漱懷才緩心毀突耠子講帏進候菌界開暢龛暴刊摘寬惠樂兒靈學爐甘石麻團明通榜叛衍貧苦青要女七事柔心弱骨森涼山鲊奢奓事寔室堂時飨戍鼓桃花薄命通式退志歪貨王屋王祥卧冰魏碑閑曹冷局銷瘦寫景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