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唇干口燥的意思、唇干口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唇干口燥的解释

形容说话过多而出现口干舌燥的现象。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唇干口燥(chún gān kǒu zào)是一个汉语成语,其详细释义及权威解析如下:


一、基本释义

指嘴唇和口腔干燥,形容长时间说话、情绪激动或身体缺水导致的极度口渴状态。常引申为费尽口舌、反复劝说却收效甚微的疲惫感。


二、结构分析与语义溯源

  1. 结构分解

    • 唇干:嘴唇干裂
    • 口燥:口中干燥无津

      二者为并列关系,通过身体部位的状态叠加,强化"极度干渴"的意象。

  2. 语源演变

    最早见于唐代白居易《题郡中荔枝诗》:“唇干口燥吟不得,热汗翻浆污衣透。” 此处既写实景酷热,亦暗喻创作艰辛。宋代后逐渐固化成语,如《朱子语类》载:“说得唇干口燥,只是不悟。”


三、权威词典释义

  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嘴唇干燥,口中无津。形容说话过多或极度干渴。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

  2.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唇焦口燥。多形容费尽言辞劝说。

    (上海辞书出版社)


四、典型用法与例句


五、近义与反义词

类型 词语 差异说明
近义词 口干舌燥 侧重生理感受,情感色彩较弱
舌敝唇焦 更强调因劝说导致的极度疲惫
反义词 口若悬河 形容说话流畅,毫无滞涩
津津有味 强调舒适满足的生理状态

权威参考资料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2. 罗竹风 主编. 《汉语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8.
  3. 白居易. 《白氏长庆集》卷十六. 中华书局校勘本.
  4.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网络扩展解释

“唇干口燥”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解析

该成语形容因说话过多或长时间未饮水而导致口腔、嘴唇干燥的现象。其核心含义强调因语言活动频繁引发的生理反应。


出处与用法

  1. 典故来源
    最早见于《古乐府·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一说为三国曹植引用),原指困境中焦灼的状态,后引申为言语过多导致口干。

  2. 语法结构
    属联合式成语,可作谓语、定语或状语,如:“他解释得唇干口燥,对方仍不理解。”


相关扩展

  1. 近义词

    • 口干舌燥(更常用,强调口渴感)
    • 口燥唇干(语序不同,含义一致)
  2. 实际诱因
    除说话过多外,医学上可能与脱水、糖尿病、干燥综合征、维生素缺乏等因素有关。若长期出现此症状,建议就医排查。


注意事项

成语本义侧重“语言活动”导致的口干,与单纯生理性口渴(如天气干燥)需区分。如需完整出处或医学建议,可参考《乐府诗集》或专业医疗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摆烟灯宝瓶座波斯湾不勾乘龙愁鬓麤纵澹宁涤秽布新东安公奉戴刚獝亘隔赓歌拐子马阵挂罥关思观衆合瓢化性起僞挢挢结束既后纪检记结九拒鸠众倦厌矩度凯泽枯龟栗薪龙泥印鸾歌闾亭緑头签珉砆觅取谋府谋术牡蒙破碎钳耳牵合傅会覰看曲引媃儿若迺审谕矢橛树疙瘩疏漏私馆酸泪挺正提要拖鞋往止萧拆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