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唇干口燥”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该成语形容因说话过多或长时间未饮水而导致口腔、嘴唇干燥的现象。其核心含义强调因语言活动频繁引发的生理反应。
典故来源
最早见于《古乐府·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一说为三国曹植引用),原指困境中焦灼的状态,后引申为言语过多导致口干。
语法结构
属联合式成语,可作谓语、定语或状语,如:“他解释得唇干口燥,对方仍不理解。”
近义词
实际诱因
除说话过多外,医学上可能与脱水、糖尿病、干燥综合征、维生素缺乏等因素有关。若长期出现此症状,建议就医排查。
成语本义侧重“语言活动”导致的口干,与单纯生理性口渴(如天气干燥)需区分。如需完整出处或医学建议,可参考《乐府诗集》或专业医疗资料。
“唇干口燥”是一个描述口腔内干燥的症状的成语。
这个成语可以拆分成两个部分,包括“唇(口)”和“干燥”两个部分。其中,“唇(口)”是指的嘴唇,而“干燥”表示缺少水分或湿润的状态。
成语“唇干口燥”最早出现在《周易·系辞上》一书中。在古代,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来形容烈日炎炎、天气炎热而导致口腔失湿、嘴唇干燥的情况。
从繁体字的角度来看,成语“唇干口燥”在简体字中没有变形。繁体字的写法与简体字一致。
古时候,成语“唇干口燥”的汉字写法可能与现代略有不同。然而,由于没有详实的文献记载,我们无法确认古代人具体如何书写这个成语。
以下是一个使用成语“唇干口燥”的例句:“今天太热了,出门一整天,回来时感到唇干口燥,真让人难受!”
和“唇干口燥”相关的组词包括:口腔、口渴、嘴唇等。
与“唇干口燥”意思相似的成语有:口渴欲裂、喉干舌燥、腥风血雨等。
和“唇干口燥”意思相反的成语有:口若悬河、说话如山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