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相擕”。互相攙扶;相伴。《東觀漢記·鄧禹傳》:“ 禹 乘勝獨克,而師行有紀,皆望風相攜以迎,降者日以千數,衆號百萬。” 宋 蘇轼 《甘露寺》詩:“但有相攜人,何必素所歡。”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一:“採蕋的遊蜂,兩兩相攜;弄巧的黃鸝,雙雙作對。”《儒林外史》第八回:“當下會了帳,兩人相攜着下了船坐下。”
見“ 相攜 ”。
“相攜”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拼音為xiāng xié,意為互相攙扶、相伴。核心在于描述人與人之間共同行動的狀态,既包含肢體上的扶持(如攙扶),也包含精神或情感上的陪伴。
古籍中的體現
文學與生活場景
“相攜”既可用于具體動作(攙扶),也可抽象表達情感或精神層面的陪伴,常見于文學、生活場景及哲理表述中。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漢典及《東觀漢記》等文獻。
相攜是一個常用的詞語,意為一起走,手牽手,或者共同前往。它包含了“相”、“人”、“手”三個部首,共計10個筆畫。
相攜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最早見于《詩經·鄘風·蜉蝣》:“抱布貿絲,棄繻浣紗。相攜以娛,舉酒為誓。”這裡的相攜意為彼此攜手同行,表示友好和團結。
相攜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相攜」,字形稍有不同,但義同音近。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相攜的字形多種多樣,最初的寫法并不定型。例如,在《說文解字》中,相攜的寫法為「相攜」。還有一些漢字字典和典籍中的寫法可能有所差異,但都能表現相同的意思。
以下是相攜的一些例句:
相攜可以組成其他詞語,比如相攜相依、相攜手、相攜并肩等等。
相攜的近義詞有相隨、相伴、同行等,它們都表示一同走、一同行動的意思。
相攜的反義詞則是獨自行動、單打獨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