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ne's subsequent husband;the second husband] 婦女改嫁後的丈夫(與“前夫”相對)
(1).後至者。《易·比》:“不寧方來,後夫兇。” 孔穎達 疏:“夫,語辭也。親比貴速,若及早而來,人皆親己,故在先者吉,若在後而至者,人或疎己。親比不成,故後夫兇。或以夫為丈夫,謂後來之人也。” 南朝 宋 何承天 《鼓吹铙歌·雍離篇》:“歸德戒後夫,賈勇尚先鳴。”
(2).婦女再嫁的丈夫。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後娶》:“凡庸之性,後夫多寵前夫之孤,後妻必虐前妻之子。” 明 劉基 《枸橼》:“ 陳軫 曰:‘臣之裡有出妻而再嫁者,日與其後夫言前夫之非,意甚相得也。’”
“後夫”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婦女再嫁的丈夫
這是現代漢語中最常見的含義,與“前夫”相對。例如:北齊顔之推在《顔氏家訓·後娶》中提到“後夫多寵前夫之孤”,說明繼父對前夫子女的态度。該用法也見于其他古籍,如明代劉基的《枸橼》中“日與其後夫言前夫之非”。
後至者
這一含義源自《周易·比卦》:“不甯方來,後夫兇。”孔穎達解釋為“後來者因失去先機而遭遇困境”,南朝何承天的詩作中也有類似用法。此義項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用例或語義演變,可查閱《周易》《顔氏家訓》原文或權威漢語詞典。
《後夫》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已經離婚的或者喪偶再婚所娶的男子。也可以指已婚女子的前夫。
《後夫》的部首是“夫”,部首的位置在上方,代表着這個字與“夫”字有密切關聯。《後夫》一共有6個筆畫。
《後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在《爾雅》一書中有提到,“後夫”指的是已經離婚或喪偶再婚的男子。至于繁體字沒有特定的字形,依然是「後夫」。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差異。而在古代寫法中,「後夫」字也沒有特别變異的寫法,依然是以現代的字形表示。
1. 她離婚後又嫁給了一個好人,這個人就是她的後夫。
2. 我的後夫在事業上一直很支持我,是我最好的伴侶。
組詞:前夫、後妻、未婚夫
近義詞:再婚夫、再次丈夫
反義詞:前夫、已婚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