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春幡的意思、春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春幡的解釋

春旗。舊俗于立春日或挂春幡于樹梢,或剪缯絹成小幡,連綴簪之于首,以示迎春之意。 南朝 陳 徐陵 《雜曲》:“立春曆日自當新,正月春幡底須故。” 前蜀 牛峤 《菩薩蠻》詞之三:“玉釵風動春幡急,交枝紅杏籠煙泣。” 宋 辛棄疾 《漢宮春·立春日》詞:“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裊裊春幡。”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春幡是中國古代傳統節慶中的重要裝飾物,主要與立春相關,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意義。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資料的詳細解析:

一、基本定義

春幡又稱“春旗”“彩幡”,是立春時節懸挂或佩戴的飾物,通常用彩色絲綢、紙張等材料制成,形狀多樣(如長條旗形、燕形、蝶形),綴有吉祥紋樣或文字。其核心功能是迎接春天,寄托對豐收和吉祥的期盼。

二、曆史發展

  1. 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南北朝時期,南朝陳徐陵《雜曲》中已有“正月春幡底須故”的記載。
  2. 宮廷與民間差異:宋代宮廷會賜予百官金銀材質的“幡勝”(高級春幡),而民間多用布帛或紙張制作。
  3. 演變:從立春專屬習俗逐漸擴展至春節裝飾,成為年節期間門楣、窗戶的常見飾物,象征驅邪納福。

三、形制與文化寓意

四、文學記載

古典文學中常以春幡描繪春景,如辛棄疾《漢宮春·立春日》中“美人頭上,袅袅春幡”的婉約意象,以及牛峤《菩薩蠻》“玉钗風動春幡急”的動态場景。

五、現代意義

如今,春幡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多見于民俗展覽或傳統節慶複原活動,成為中華文化傳承的符號之一。

若需進一步了解春幡的制作工藝或地域性差異,可參考《東京夢華錄》等古籍記載或民俗研究專著。

網絡擴展解釋二

春幡: 春幡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春天的旗幟或者春天的标志。它由兩個部首組成,第一個部首是“爿”,也就是木字旁,表示與木有關,第二個部首是“帆”,表示帆的形狀。春幡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木(4畫)和帆(6畫)。 春幡來源于古代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和文化,用來描述春天的象征物。在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和詩詞中,常常用春幡來描繪春天的美好和生機。 在繁體字中,春幡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隻是字形略有差異。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有很多變化,春幡也不例外。然而,目前沒有明确的資料顯示春幡在古代漢字中有特定的寫法。 以下是一個關于春幡的例句: 春幡迎風飄揚,宣告着春天的到來。 春幡可以與其他漢字組成不同的詞語,如春天、幡子等。 春幡的近義詞可以是春旗、春标等,而反義詞則可以是秋旗、冬标等。 希望以上内容能幫到你,如果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