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苜蓿的别名。一種重要的牧草和綠肥作物。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菜二·苜蓿》:“苜蓿, 郭璞 作‘牧蓿’。謂其宿根自生,可飼牧牛馬也。”
“牧宿”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mù sù(注音:ㄇㄨˋ ㄙㄨˋ),其核心含義為苜蓿的别名,特指一種重要的牧草和綠肥作物。
詞源與文獻依據
“牧宿”一詞最早見于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菜二·苜蓿》,其中提到:“苜蓿,郭璞作‘牧蓿’。謂其宿根自生,可飼牧牛馬也。”。這裡的“牧”指放牧,“宿”則與植物宿根特性相關,強調其適合畜牧的特性。
用途與特性
苜蓿(即牧宿)是豆科植物,廣泛用于:
名稱變體
在古籍中,“牧宿”也寫作“牧蓿”,兩者為同一植物的不同漢字表達。
“牧宿”是苜蓿的古稱,兼具畜牧與農業價值。其名稱來源于植物特性與用途的結合,體現了古代對自然資源的認知與應用。
牧宿(mù xiù),是一個漢字詞語,由“牧”和“宿”兩個字組成。
“牧”是由牛字旁(牜)和木字旁(木)組成,總共有7個筆畫;“宿”是由宀字旁(宀)和肉字旁(肉)組成,總共有11個筆畫。
“牧宿”一詞源自于《左傳》中的《昭公八年》:“昔者天子之言曰`牧宿’。”它指的是傳統上供奉在太微垣的廟宇中的神像。
在繁體字中,“牧宿”被寫作“牧宿”。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略有不同。由于制度、習俗和文化的變遷,漢字寫法也多次演變。關于“牧宿”的古代書寫形式,沒有具體的記錄。
1. 那座古老的廟宇供奉着牧宿,曆經滄桑卻依然莊嚴。
2. 傳統節日中,人們聚集在牧宿前祈禱平安和幸福。
組詞:"牧羊"、"牧場"、"牧師"。
近義詞:"春宿"、"夏宿"、"秋宿"、"冬宿"。
反義詞: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