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牧宿的意思、牧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牧宿的解釋

苜蓿的别名。一種重要的牧草和綠肥作物。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菜二·苜蓿》:“苜蓿, 郭璞 作‘牧蓿’。謂其宿根自生,可飼牧牛馬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牧宿”為漢語古詞,現多作“苜蓿”的别稱,指豆科苜蓿屬草本植物,常見于古代農書及藥典。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1. 基本釋義

    “牧宿”由“牧”與“宿”二字構成。“牧”本義為放養牲畜,“宿”指停留、住所,二字組合引申為牲畜食用的宿根植物。據《本草綱目·菜部》記載:“苜蓿,一名牧宿,謂其宿根自生,可飼牧牛馬也。”

  2. 詞源考據

    該詞最早見于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牧宿,入家種之,一歲三刈,留子者一刈即止。”此處描述其種植方法與飼用價值,印證其為古代重要牧草。

  3. 植物特性

    《中國植物志》指出,牧宿(苜蓿)具三出複葉,開紫色蝶形花,根系發達,耐旱且富含蛋白質,漢代起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原,成為馬匹的主要飼料。

  4. 現代應用

    當代農學研究中,苜蓿仍被列為優質飼草,同時具有改良土壤、生态修複等功能。其名稱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已規範為“苜蓿”,“牧宿”作為古稱見于專業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牧宿”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mù sù(注音:ㄇㄨˋ ㄙㄨˋ),其核心含義為苜蓿的别名,特指一種重要的牧草和綠肥作物。

詳細解釋:

  1. 詞源與文獻依據
    “牧宿”一詞最早見于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菜二·苜蓿》,其中提到:“苜蓿,郭璞作‘牧蓿’。謂其宿根自生,可飼牧牛馬也。”。這裡的“牧”指放牧,“宿”則與植物宿根特性相關,強調其適合畜牧的特性。

  2. 用途與特性
    苜蓿(即牧宿)是豆科植物,廣泛用于:

    • 牧草:富含蛋白質,是牛、馬等牲畜的重要飼料;
    • 綠肥作物:可改善土壤肥力,促進農田生态循環。
  3. 名稱變體
    在古籍中,“牧宿”也寫作“牧蓿”,兩者為同一植物的不同漢字表達。

“牧宿”是苜蓿的古稱,兼具畜牧與農業價值。其名稱來源于植物特性與用途的結合,體現了古代對自然資源的認知與應用。

别人正在浏覽...

闇室白鬼班史苞亂寶冕鞁乘崩克超邈誠谏打夯船端箭獨樂頓折惰偷高強葛衣歸田澔澔煥曜化遂忽慢教門嚼征景陵津市祭正駿材軍牙拒收開門紅餽送闌風伏雨老幾裡籍履險若夷馬販子木熙盤石譴诃淺熟請地棄群臣麴監三柱山川米聚商域折到神京十酒逝沒釋跷時宴思儡踏謡娘特秉倜倜屠家僞庭文囿謝公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