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春幡的意思、春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春幡的解释

春旗。旧俗于立春日或挂春幡于树梢,或剪缯绢成小幡,连缀簪之于首,以示迎春之意。 南朝 陈 徐陵 《杂曲》:“立春历日自当新,正月春幡底须故。” 前蜀 牛峤 《菩萨蛮》词之三:“玉釵风动春幡急,交枝红杏笼烟泣。” 宋 辛弃疾 《汉宫春·立春日》词:“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裊裊春幡。”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春幡是中国古代立春节气的传统风俗器物,专指悬挂在树枝或屋檐下的青缯旗帜,具有迎春祈福的文化内涵。其释义可从以下五方面展开:

  1. 词源构成

    "春"指立春节令,"幡"为长方形布帛旗帜,《汉语大词典》释作"以缯绢制成的长条旗"(来源:《汉语大辞典》第3版)。二字组合最早见于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的"立春之日,以青缯为幡"。

  2. 形制特征

    据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描述,春幡多用青色丝绢制成,长度约二尺,上绣"宜春"字样或燕子、花卉等图案,缀于竹枝顶端(来源:《荆楚岁时记》民俗考释)。宋代发展为金银箔材质,称"缕金幡"。

  3. 文化象征

    青色对应五行中的木德,契合春季万物生长的属性。《礼记·月令》郑玄注云:"春气至则悬幡,以导阳气"(来源:十三经注疏本)。民间亦将其视作驱除疫病的祥瑞之物。

  4. 历史演变

    唐代发展为"剪彩为幡",杜甫《立春》诗云"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即指此俗。明清时期简化为佩戴纸制春幡,今山西部分地区仍保留剪纸春幡习俗(来源:《中国风俗通史》明代卷)。

  5. 文学映射

    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李商隐《春日寄怀》"欲入卢家白玉堂,新春催破舞衣裳"等诗词,均印证了春幡作为时间符号的文学意象(来源:《全宋词》校注本)。

网络扩展解释

春幡是中国古代传统节庆中的重要装饰物,主要与立春相关,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意义。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资料的详细解析:

一、基本定义

春幡又称“春旗”“彩幡”,是立春时节悬挂或佩戴的饰物,通常用彩色丝绸、纸张等材料制成,形状多样(如长条旗形、燕形、蝶形),缀有吉祥纹样或文字。其核心功能是迎接春天,寄托对丰收和吉祥的期盼。

二、历史发展

  1. 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南朝陈徐陵《杂曲》中已有“正月春幡底须故”的记载。
  2. 宫廷与民间差异:宋代宫廷会赐予百官金银材质的“幡胜”(高级春幡),而民间多用布帛或纸张制作。
  3. 演变:从立春专属习俗逐渐扩展至春节装饰,成为年节期间门楣、窗户的常见饰物,象征驱邪纳福。

三、形制与文化寓意

四、文学记载

古典文学中常以春幡描绘春景,如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中“美人头上,袅袅春幡”的婉约意象,以及牛峤《菩萨蛮》“玉钗风动春幡急”的动态场景。

五、现代意义

如今,春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多见于民俗展览或传统节庆复原活动,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符号之一。

若需进一步了解春幡的制作工艺或地域性差异,可参考《东京梦华录》等古籍记载或民俗研究专著。

别人正在浏览...

璈曹崩弛不法古不修今残息拆字诗産妇从正大立菊帝辇懂眼髑髅犯罚丰特高尚娴雅根本恭惟勾差国有制冱严降宥坚严机扃今朝有酒今朝醉伎数九隆就任救提空妇房空宗髡树连鷄恋恋不舍鳞被逻挲门父米囊鸣佩鸣蚿闹洞房鸟乌乾硬清宁勤思戎夷烧夷弹升陑神厉侍僮説委丝绸桃弓苇戟涕泪交加突险王氏帖伪饰舞佾乌弋显尊小相小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