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說人影受蠼螋蟲溺射後所生的瘡。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廣知》:“莎衣結治蠼螋瘡。”參見“ 蠼螋 ”。
“蠼螋瘡”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兩層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
發音:quē suī chuāng()
基本含義:形容事物或狀态極其破敗、殘損不堪。
詳細解釋:
發音:qú sōu chuāng()
特殊含義:傳說中人影被蠼螋蟲(可能指某種有毒昆蟲)的毒液沾染後,皮膚所生的瘡瘍。
文獻依據: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廣知》提到“莎衣結治蠼螋瘡”,指用特定草藥治療此類病症。
蠼螋瘡是指螨蟲引起的皮膚疾病,也稱為癢疖。
蠼螋瘡的三個字分别拆分如下:
《蠼螋瘡》一詞起源于《黃帝内經·靈樞·壽夭剛柔》一篇,是古代醫學著作中常見的疾病名稱之一。
蠼螋瘡的繁體寫法為「躟蟲瘡」。
古代有時使用「躟」與「蠼」相通,「躟」為蟑螂的意思。此外,「蟲」字也有變體「蟲」。
1. 他的臉上長滿了蠼螋瘡,看起來非常痛苦。
2. 醫生給他開了一些藥膏,希望能治愈他的蠼螋瘡。
蠼螋瘡的相關詞彙有:蜱螨、蠼螋、蛻皮、蠓蟲、尋病、紅腫等。
近義詞:皮疹、皮膚病、疥癬。
反義詞:健康、正常皮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