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詩·召南·行露》:“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獄……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訟?”原謂強6*暴侵淩引起争訟。後因以“鼠牙雀角”比喻強6*暴勢力。 明 許自昌 《水浒記·分飛》:“鼠牙雀角甚縱橫,全仗你力周旋,這死生肉骨感何窮。”
(2).指訟事或引起争訟的細微小事。 宋 劉克莊 《乙丑生日回啟·莆田仙遊兩宰》:“萬口誦龍筯鳳髓之判,片言折鼠牙雀角之争。” 清 歸莊 《陳君墓表》:“君為人長厚有信義,裡中人皆從而辨曲直,有鼠牙雀角之訟,往往以君一言而解。” 清 徐瑤 《太恨生傳》:“甘為奸人所賣,誠欲以禮相終始也。鼠牙雀角,適足增羞,抑豈令賣菜傭持我短長乎?” 清 嚴如熤 《三省邊防備覽》:“ 川 楚 民情,本自好事,加以光棍包攬教唆,鼠牙雀角,便成訟端。”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鼠牙雀角漢語 快速查詢。
“鼠牙雀角”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shǔ yá què jiǎo,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原意
源自《詩經·召南·行露》,詩中通過“雀角穿屋”“鼠牙穿墉”的比喻,描述強暴者欺淩弱小、引發争訟的情景。例如:“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
引申義
後多比喻因細微小事引發的糾紛或訴訟,也泛指打官司的事。例如清代嚴如熤提到“鼠牙雀角,便成訟端”。
《詩經》中的原詩通過自然現象隱喻社會矛盾,反映了古代對強權欺淩的批判。成語的演變體現了語言從具體到抽象的擴展。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詩經》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
《鼠牙雀角》是一個成語,由漢字"鼠"、"牙"、"雀"、"角"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鼠"的部首是"鼠",總共有13畫;
"牙"的部首是"牙",總共有4畫;
"雀"的部首是"隹",總共有11畫;
"角"的部首是"角",總共有7畫。
《鼠牙雀角》來源于《史記·淮陰侯列傳》。淮陰侯劉邦将軍與項羽作戰時,項羽麾下有一員大将名叫韓信,他聰明機智,足智多謀,深得項羽的寵愛。淮陰侯曾經寓居在陳涉的家裡,感歎着說:“這個韓信是智勇雙全,難道就真的沒有瑕疵嗎?”他的一個侍從即刻回答:“即便是仙人也有鼠牙雀角!”(就是說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後來,人們用這個成語來形容人或事物有瑕疵,無法完美。
繁體字為"鼠齒雀角"。
古時候的寫法為"鼠齒雀角"。
他非常聰明,但也有鼠牙雀角。
鼠齒、牙角、雀文
魚龍混雜,好壞參半
天下無敵,完美無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