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德的意思、淳德的詳細解釋
淳德的解釋
亦作“湻德”。淳厚的德行。《史記·秦本紀》:“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懷忠信以事其上。” 三國 魏 阮籍 《東平賦》:“奉湻德之平和兮,孰斯邦之可集。”《南史·何點傳》:“夢一道人,形貌非常,授丸一掬,夢中服之,自此而差,時人以為淳德所感。”
詞語分解
- 淳的解釋 淳 ú 樸實:淳樸。淳厚。淳古。淳風(質樸敦厚的風氣)。 成對。 古同“醇”,酒味厚、純。 淳 ū 澆灌:“淳而漬之”。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 德的解釋 德 é 人們共同生活及行為的準則和規範,品行,品質:美德。品德。公德。德行。道德。德性。德育(以一定的社會要求,進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德才兼備。度德量力。德高望重。 心意,信念:一心一德。
專業解析
"淳德"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向敦厚、質樸的道德品質。以下從漢語詞典及經典文獻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
本義:敦厚質樸的品德
- "淳"本義指水的清澈、質樸,引申為人的品德敦厚、樸實、不浮華。《說文解字》釋"淳"為"渌也",段玉裁注:"渌,水清也...引申為凡質樸之稱。"《玉篇·水部》:"淳,清也,樸也。"
- "德"指道德、品行、操守。
- 因此,"淳德"即指内在質樸、敦厚、不虛僞做作的道德修養。它強調的是一種發自内心的、未經雕琢的、真誠善良的品德狀态。例如,《尚書·周官》有"惇德允元"之語(惇通淳),意為"厚待有德之士,信任善人",體現了對淳厚德行的推崇。
-
引申義:深厚宏大的德行
- 由"敦厚質樸"進一步引申,"淳德"也可指深厚、宏大、能包容萬物的德行。這與"厚德"的概念相近。《淮南子·齊俗訓》:"澆天下之淳,析天下之樸。"這裡的"淳"即指淳厚之德。古人常将"淳德"與天地自然之德相比拟,如《周易·坤卦》象辭"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雖未直接用"淳德"一詞,但"厚德"的精神内涵與之相通。
-
現代詞典釋義
- 綜合權威漢語詞典:
- 《漢語大詞典》(第七卷第108頁):"淳德"釋義為"敦厚之德"。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211頁):雖未直接收錄"淳德"詞條,但對"淳"的釋義為"樸實;淳厚",如"淳樸"、"淳厚";"德"的釋義為"道德;品行;政治品質"。組合理解,"淳德"即"淳厚樸實的品德"。
- 《辭源》(修訂本):"淳"有"質樸敦厚"義項,并舉《莊子·繕性》"民得淳謹"為例。
-
經典文獻中的體現
- 《莊子·繕性》:"古之人,在混芒之中,與一世而得澹漠焉。當是時也,陰陽和靜,鬼神不擾,四時得節,萬物不傷,群生不夭,人雖有知,無所用之,此之謂至一。當是時也,莫之為而常自然。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為天下,是故順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農、黃帝始為天下,是故安而不順。德又下衰,及唐、虞始為天下,興治化之流,枭淳散樸..." 其中"枭淳散樸"意指破壞了淳樸之風("淳"即包含淳德之意)。
- 《文選·張衡<東京賦>》:"清風協于玄德,淳化通于自然。" 薛綜注:"淳,厚也。" 此處的"淳化"指淳厚的德化,與"淳德"内涵一緻。
"淳德"一詞,源于古漢語,意指敦厚、質樸、真誠的道德品質。它既強調個體内在品性的純樸無華(如《說文解字》、《玉篇》對"淳"的釋義),也常用來形容一種深厚宏大、能滋養萬物的德行境界(如《莊子》、《淮南子》中的用法)。在現代漢語中,它仍是描述高尚品德的重要詞彙,核心内涵是真誠、質樸、厚道的道德修養。
網絡擴展解釋
“淳德”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chún dé,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與構成
- 字義拆分:由“淳”和“德”組成。
- 淳:意為純樸、真誠,體現品性正直。
- 德:指道德、品德,強調高尚的品行。
- 核心意義:形容人具有淳厚樸實的德行,或指代高尚的道德品質。
二、詳細解釋與使用場景
- 品德層面
強調為人正直、真誠,恪守道德底線,常用來褒揚品行高尚者,或對比批評道德缺失者。
- 文化内涵
在道家思想中,“淳德”與自然和諧相關。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提到“淳德全道”,認為保持淳樸德行可順應陰陽四時,達到身心合一。
三、文獻出處與擴展
- 古代典籍
- 《史記·秦本紀》:“上含淳德以遇其下”,指上位者以淳厚德行對待下屬。
- 三國阮籍《東平賦》以“湻德”表達淳厚德行,體現曆史用法的延續。
- 異體寫法
亦作“湻德”,屬同義異形詞。
四、總結
“淳德”既是對個人品格的贊美,也蘊含傳統文化中返璞歸真、順應自然的思想,適用于道德評價、文學表達及哲學讨論等場景。
别人正在浏覽...
白薠編修嘗味床垠偆偆耽樂丹陽端面遁化遁節恩榮宴反射封蔽紛亂附納高級恭而有禮觀省歸憑故誤弘博後衛化育驕狷濟辦稷星開兆克紹克易渴者易飲枯屍靈徒龍章旅人汶汶蜜醴謬品拍戶蟛蚎樸厚潛感潛光隱耀僑胞勸谏十八子十二鐘世将拾踴受取俟候太王稊田土紙外國人枉騎為間猥品惟思文鋒無把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