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十二鐘 ”。
亦作“ 十二鐘 ”。1.能和五音、十二律的成套的鐘。共十二枚,故名。《管子·五行》:“審合其聲,修十二鐘以律人情。”《呂氏春秋·古樂》:“ 黃帝 又命 伶倫 與 榮将 鑄十二鐘,以和五音。”
(2).猶言十二律。《淮南子·天文訓》:“律之數六,分為雌雄,故曰十二鐘,以副十二月。”
“十二鐘”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文獻語境:
音律器具
指古代與“五音”“十二律”相配合的成套編鐘,共十二枚。據《管子·五行》記載,黃帝曾命人鑄造十二鐘以調和音律,如“修十二鐘以律人情”。此用途體現了古代禮樂制度中音律與自然、人倫的關聯。
代指十二律
在《淮南子·天文訓》中,“十二鐘”被引申為十二律的别稱,象征音律與時間的對應關系,如“副十二月”。此處“鐘”并非實物,而是律呂的抽象表達。
現代引申義(需注意語境)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時間飛逝”的比喻,如“十二個鐘頭轉瞬即逝”。但此用法缺乏古籍依據,可能是基于字面的現代衍生義,需謹慎使用。
建議:在學術或曆史語境中,優先采用音律相關的釋義,并參考《管子》《呂氏春秋》等原始文獻;若涉及現代比喻義,需明确标注為引申用法。
《十二鐘》是指在午夜時分敲響的一連串鐘聲。它是由“十二”和“鐘”兩個詞組成的,用來描述午夜時刻鐘聲的響起。
《十二鐘》的拆分部首是“十”和“鐘”。其中,“十”的部首是“十字頭”,含有2個筆畫;“鐘”的部首是“钅”,含有8個筆畫。
《十二鐘》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宮廷風俗。古代宮廷會在每晚子夜時分敲響十二次鐘聲,用來宣告新的一天的開始。而繁體字中的《十二鐘》為「十二鐘」。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十二鐘的寫法并無太大的差異,所用漢字與現代相同。
1. 午夜時分,十二鐘聲響徹整個城市。
2. 我站在鐘樓下,聆聽着那莊嚴的十二鐘聲。
組詞方面,可以有:鐘樓、鐘聲、鐘表、鐘鳴、鐘點等。
近義詞包括:十二磬、十二铎、十二響等。
反義詞可以是:零點、午夜、黎明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