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ring disgrace to;dishonor] 玷污,污辱
受物之汶汶。——《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1).玷辱。《楚辭·漁父》:“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王逸 注:“蒙垢塵也。” 洪興祖 補注:“汶,濛,沾辱也。” 明 歸有光 《答周澱山書》:“珠摧璧毀,汶汶以沒。”
(2).不明貌。 漢 劉向 《新序·節士》:“汶汶嘿嘿,以是為非,以清為濁。” 清 黃景仁 《雜詩》:“況彼薄俗見,汶汶何悠悠。”
“汶汶”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具體闡釋,以下為綜合分析:
核心含義
“汶汶”讀作mén mén,主要指玷污、蒙受恥辱,常用于形容人或事物被外界環境所污染。例如《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提到“受物之汶汶”,即表達不願被世俗玷污的志向。
引申含義
在部分文獻中,“汶汶”還可表示心中昏暗不明,如《楚辭·漁父》中“受物之汶汶者乎”,王逸注為“蒙垢塵”,洪興祖補注進一步解釋為“沾辱”,強調精神層面的混沌。
讀音差異
典型用例
“汶汶”不僅指物理上的玷污,更常被用于表達精神或道德層面的蒙蔽與屈辱。例如歸有光《答周澱山書》中“汶汶以沒”,即暗喻在污濁環境中堅守本心的艱難。
現代漢語中,“汶汶”已較少使用,但可作為文學創作或曆史研究的詞彙。在起名場景中,“汶”多讀wèn,取“包容、水靈”之意,與古義不同,需注意區分。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楚辭》等古籍及權威辭書。
《汶汶》是一個中文詞彙,它的意思是形容水聲輕柔、悅耳的樣子。
《汶汶》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水”和“氣”。根據拆分以及筆畫總數計算,它的總筆畫數為11。
《汶汶》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的一篇叫作《周頌·汶汶》的古文詩歌中。這首詩描繪了水流輕柔的景象,引用了“汶汶汨周”的描述,從而形成了這個詞語。
《汶汶》的繁體字寫作「汶汶」。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對于《汶汶》這個詞來說,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是「⿰氵垔⿰氵民」,其中「氵」是水的偏旁部首,「垔」和「民」是構成該字的兩個字形。這種寫法在古代常用的研究資料中可以找到。
1. 池塘裡的蓮花綻放着,微風吹過,發出汶汶的聲音。
2. 山澗溪流汶汶,如同天籁般美妙動人。
汶汶如幻、汶汶如昔、汶汶有聲
潺潺、涓涓、澄澈
咆哮、濁浪、急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