棰策的意思、棰策的詳細解釋
棰策的解釋
鞭子。《韓非子·奸劫弑臣》:“無棰策之威,銜橛之備,雖 造父 不能以服馬。”棰,一本作“ 捶 ”。
箠策:趕馬的鞭杖。《淮南子·原道訓》:“箠策繁用者,非緻遠之術也。” 漢 王符 《潛夫論·衰制》:“夫法令者,人君之銜轡箠策也,而民者,君之輿馬也。”
詞語分解
- 棰的解釋 棰 í 短木棍:“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用棍子打,杖刑:“笞棰暴國,齊一天下”。 鞭子,鞭打:“士以馬棰擊亭長”。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 策的解釋 策 è 古代的一種馬鞭子,頭上有尖刺。 鞭打:策馬。鞭策。 激勵,促進:策動。策勉。 古代稱連編好的竹簡:簡策。 古代帝王對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策命。策免。策封。 古代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策論。策問
網絡擴展解釋
“棰策”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chuí cè,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含義
“棰”指鞭子,“策”指鞭策或激勵,合起來字面意思是用鞭子抽打牲口,比喻通過嚴厲的手段教育或管理他人,以達到督促改進或進步的目的。
詳細解釋
-
詞義分解:
- 棰:古代竹制或木制的鞭子,主要用于驅趕牲畜。
- 策:原指帶有尖刺的馬鞭(如《考工記·舟人》中記載“策半之”),後引申為用鞭子驅趕的動作,也代指激勵手段。
-
比喻延伸:
強調通過嚴格甚至苛刻的方式促使他人行動或改正錯誤,常見于教育、管理等場景。例如:“管理者若隻知棰策,忽視溝通,易使團隊失去凝聚力。”
使用建議
- 適用場景:描述高壓教育、軍事化管理等情境。
- 注意事項:現代語境中需注意分寸,過度“棰策”可能適得其反,需結合鼓勵與引導。
來源說明
該成語未明确見于古籍,但“策”作為馬鞭的用法在《禮記》《左傳》等文獻中均有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棰策(cuī cè)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用棍子或者鞭子等器具進行教訓或懲罰。下面我給你提供一些關于棰策的相關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
棰策的拆分部首是木(mù)和策(cè),總共有12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字:
棰策是一個傳統的漢字,它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古代。在繁體字中,棰策的寫法相同。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在古代,棰策的寫法并沒有太大的變化。它的字形結構與現代漢字基本相同。
例句:
1. 他因犯了錯誤而受到了棰策。
2. 為了教育孩子,有時候需要進行棰策。
組詞:
衣棰、棰刑、棰責、棰役等。
近義詞:
笞責、鞭撻、鞭笞、體罰。
反義詞:
褒獎、表揚、嘉獎。
希望這些信息可以幫助到你!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