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節。《初學記》卷三引 南朝 梁元帝 《纂要》:“春曰青陽,亦曰發生、芳春、青春、陽春……節曰華節、芳節、良節、嘉節、韶節、淑節。”
“華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華節”指春節,是古代對春季重要節日的雅稱。這一解釋在多個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線上詞典)中均有明确記載。
該詞最早見于南朝梁元帝蕭繹所著的《纂要》,其中提到:
“春曰青陽,亦曰發生、芳春、青春、陽春……節曰華節、芳節、良節、嘉節、韶節、淑節。”
(引自《初學記》卷三)
此處将“華節”與“芳節”“良節”等并列,均指代春季的美好時節,後逐漸特指春節。
現代漢語中“華節”一詞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文學作品中,屬于典雅表達。如需更通俗的表述,可直接用“春節”替代。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初學記》或相關古代典籍原文。
華節,是一個漢字詞語,由「華」和「節」兩個字組成。它的拆分部首為「十」和「籽」,共有9個筆畫。
「華節」一詞最早出現在《禮記·月令》中,意為花朝節日,指的是春天盛開的花朵和慶祝花朝節的慶典。
華節的繁體寫法為「華節」,「華」是「華」的繁體字,「節」是「節」的繁體字。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會有一些變化。對于「華節」一詞,可以按照古代的寫法寫作「華節」。
1. 每年春天,我們都會舉辦盛大的華節慶典,慶祝大自然的美好。
2. 小明在華節上表演了一支華麗的舞蹈,赢得了觀衆們的掌聲。
華節沒有常見的組詞,因為它本身已經是一個獨立的詞語。
春節、花朝節、花會等可以視為華節的近義詞,它們都指代春天花朵盛開和慶祝的節日。
節慶、慶典可以視為華節的反義詞,它們強調慶祝和節日的活動,而不特指春天的花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