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心志所在。《孟子·盡心上》:“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 朱熹 集注:“心所存主處。” 明 方孝孺 《戆窩記》:“餘少慕古之戇者,欲起 長孺 、 子布 與之交而不可得,則思博交海内之士,以觀其所存。”
“所存”一詞的含義主要可從以下兩個角度解析:
核心含義(古典文獻釋義) 指“心志所在”,即人的精神志向或思想境界的集中體現。該釋義源于《孟子·盡心上》:“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朱熹在《集注》中明确注釋為“心所存主處”。明代方孝孺的《戆窩記》也通過“觀其所存”表達了對人物精神境界的觀察。
引申含義(現代補充釋義) 在部分現代詞典中,擴展解釋為“所擁有的財産或物品”,強調物質層面的所有權。但這一用法較少見于古典文獻,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衍生義。
建議注意:古典文獻中的“所存”多用于描述抽象的精神世界,如《孟子》強調君子的精神感化力,而物質層面的解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如需深入理解古典用例,可參考《孟子》原文及朱熹注本。
“所存”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某人或某物所擁有或所保存的東西。
“所存”這個詞的部首是“戶”(戶),總共有6個筆畫。
“所存”一詞源于中國古代漢字,最早可以追溯到《說文解字》一書。它在繁體字中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所存」。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很多變化。根據古籍資料,可以知道“所存”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為「所存」。在經曆了演變和規範化後,現代的字形變為「所存」。
例句:他所存的財物價值豐厚。
組詞:財所存、程所存、價所存。
近義詞:所有、所有物、所有品
反義詞:所失、所缺、所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