楮國公的意思、楮國公的詳細解釋
楮國公的解釋
紙的别名。 唐 馮贽 《雲仙雜記·紙封九錫》:“ 稷 又為紙封九錫,拜楮國公, 白州 刺史,統領萬字軍界道中郎将。”
詞語分解
- 楮的解釋 楮 ǔ 落葉喬木,樹皮是制造桑皮紙和宣紙的原料。 紙的代稱:楮币。楮錢(舊俗祭祀時焚燒)。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 國公的解釋 封爵名。 隋 始置。自 唐 至 明 皆因之。《隋書·百官志下》:“國王、郡王、國公、郡公、縣公、侯、伯、子、男,凡九等。” 唐 元稹 《贈太保嚴公行狀》:“階崇金紫,爵極國公。”《宋史·職官志三》:
專業解析
楮國公是漢語中對紙張的拟人化雅稱,源自古代文人以官職爵位代指文房用具的習俗。以下為詳細釋義:
一、核心釋義
楮國公指代紙張,屬古代對紙的戲谑性尊稱。“楮”即構樹(Broussonetia papyrifera),其樹皮為傳統造紙原料,故以“楮”代紙;“國公”為古代爵位名,賦予紙張拟人化地位,體現文人對書寫載體的敬重。
例證:
唐代韓愈《毛穎傳》以筆拟人,後世仿其體例,稱紙為“楮先生”“楮國公”。
二、詞源與文獻依據
- “楮”與造紙的關聯
東漢蔡倫改良造紙術後,構樹皮成為重要原料。《天工開物·殺青》(明·宋應星)載:“凡紙質用楮樹皮與桑穰、芙蓉膜等物。”印證“楮”為紙的代稱 。
- 拟人化演變
- 唐代:韓愈《毛穎傳》稱筆為“毛穎”,開文房拟人先河。
- 明代:戲曲家湯顯祖《牡丹亭》中“楮先生”指代紙張,同時期文獻漸見“楮國公”尊稱,如《事物異名錄·文具》載:“紙曰楮國公。”
三、文化意涵
- 文人雅趣的體現
将紙尊為“國公”,反映古代士大夫“物我同敬”的哲學觀,賦予日常用具禮儀化象征。
- 與“文房四寶”體系的關聯
同類稱謂如:
- 筆稱“管城侯”(唐·韓愈)
- 墨稱“松滋侯”(宋·蘇易簡《文房四譜》)
- 硯稱“即墨侯”(同上)
四、現代使用場景
該詞屬曆史雅稱,現代漢語極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學研究或文化史著述,如《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史·造紙卷》(文物出版社)提及此稱謂 。
參考文獻來源:
- 《天工開物》明代刻本影印(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 《事物異名錄》清乾隆刻本(哈佛燕京圖書館藏)
- 《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史·造紙卷》(文物出版社,2015)
網絡擴展解釋
“楮國公”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但需根據語境區分其含義:
1.作為紙的别名(主流解釋)
- 基本含義:指代“紙”。這一說法源于唐代馮贽的《雲仙雜記·紙封九錫》,其中提到“拜楮國公,白州刺史”,以拟人化方式賦予紙張官職,體現古人對紙的重視。
- 來源:
古代造紙原料多用楮樹皮,故以“楮”代指紙。唐代文人通過诙諧的“封爵”形式,将紙稱為“楮國公”,并賦予其“統領萬字軍”等虛構官職,帶有文學趣味性。
2.指無能的官員(較少見)
- 基本含義:形容不稱職的官員,源自戰國時期楚國官員公孫康的典故。但此說法在權威曆史文獻中缺乏明确記載,可能為民間誤傳或混淆其他典故。
使用建議:
- 現代語境中,“楮國公”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讨論,指代紙張的别稱。若需表達對官員的批評,建議使用更通用的詞彙(如“屍位素餐”),避免歧義。
- 學術引用時,建議以唐代文獻《雲仙雜記》為準。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雲仙雜記》原文或相關曆史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剝琢标新竪異畢協滄浪子陳荄承明吃太平飯此風不可長雕文咄呵方準發省分曹風流子佛頭石貫習鬼草國律還周耗子尾巴荷重護蒇講信修睦角粽經久桔柏渡練舁另案靈警胪驩輪換羅天拍攝龐赜迫生钤别乾方青漢情投誼合七星燈揉錯茹素上渾儀省額神功飾演收秋私艱松花牋訟鈴田歌鐵刷頹虧駝背蟲脫套換套忘年挽路烏鳥私情下端銜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