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草名。《山海經·中山經》:“又北三十裡,曰 牛首之山 ,有草焉,名曰鬼草,其葉如葵而赤莖,其秀如禾,服之不憂。” 清 閻爾梅 《秦嶺》詩:“神禾春秀千原紫,鬼草秋華萬壑青。”
(2).喻狡黠的心計。 端木蕻良 《科爾沁旗草原》十八:“ 大山 那小子能那樣冒失嗎?那小子是一肚子鬼草啊!--一肚子壞下水!”
“鬼草”一詞在漢語中有以下兩層含義:
植物名稱
根據《山海經·中山經》記載,鬼草是生長在牛首之山的一種植物,其形态特征為「葉如葵而赤莖,其秀(花穗)如禾」,傳說服用後可消除憂愁。這一意象在後世文學中常被引用,如清代閻爾梅《秦嶺》詩中的「鬼草秋華萬壑青」,借其神秘特性烘托自然意境。
比喻狡黠的心計
現代文學作品中,鬼草被賦予象征意義。例如端木蕻良在《科爾沁旗草原》中用「一肚子鬼草」形容角色工于心計、城府深沉的特點。此用法通過植物的隱蔽性暗喻人性中的謀算特質。
兩種含義分别體現了自然神話與人文隱喻的交織,前者源自古代典籍的奇幻想象,後者則是現代語言對傳統文化符號的創造性延伸。
鬼草,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一種長在草地上的植物。它形狀奇特,葉子細長,非常容易被風吹動,讓人感覺有一種鬼魅的特質,因此得名為鬼草。
鬼草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鬼(gui)部首,右邊是艹(cao)部首。
鬼(gui)部首的筆畫數為8,艹(cao)部首的筆畫數為3。整個字共有11個筆畫。
鬼草是一個非常傳統的漢字,其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的繁體字為鬼草,注重形狀和筆畫的風格,與簡化字形式有所差異。
在古時候,人們對鬼草的書寫有多種方式。其中一種常見的寫法是将鬼的部首寫成鬼的全形,而不是簡化的形态。
鬼草的古代寫法如下:
鬼(全形) + 艹 = 鬼草
1. 草地上的鬼草隨風搖擺,給整個景色增添了一分神秘。
2. 他經過一片茂盛的鬼草,感覺到一陣陰森的氣息。
3. 這種鬼草可以入藥,對治療感冒有一定的效果。
1. 鬼火(guǐ huǒ):指夜間出現在墓地或濕地上的幽靈狀火焰。
2. 草地(cǎo dì):指生長着草的地面。
3. 草坪(cǎo píng):指人工栽培或修剪整齊的草地。
近義詞:魔草、幽草
反義詞:仙草、福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