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天子左右路寝稱承明,因承接明堂之後,故稱。 漢 劉向 《說苑·修文》:“守文之君之寝曰左右之路寝,謂之承明何?曰:承乎明堂之後者也。”
(2).即 承明廬 。《漢書·翼奉傳》:“ 未央宮 又無 高門 、 武臺 、 麒麟 、 鳳皇 、 白6*虎 、 玉堂 、 金華 之殿,獨有 前殿 、 曲臺 、 漸臺 、 宣室 、 承明 耳。” 南朝 梁元帝 《去丹陽尹荊州》詩:“驂駕乘駟馬,謁帝朝 承明 。” 宋 辛棄疾 《木蘭花慢·滁州送範倅》詞:“想夜半 承明 ,留教視草,卻遣籌邊。”參見“ 承明廬 ”。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承明漢語 快速查詢。
承明是漢語古語詞,主要有以下兩個權威釋義:
指漢代侍臣輪流值班的場所“承明廬”,後引申為在皇帝身邊擔任侍從之職。
出處:
《漢書·嚴助傳》載漢武帝命嚴助“留侍中,為承明之廬”,指其入職侍從之職。班固《西都賦》亦雲“承明、金馬,著作之庭”,表明其為文臣待诏之所。
特指漢代未央宮内的“承明殿”,是帝王接見臣僚、處理政務的場所。
出處:
《文選·班固〈西都賦〉》注引《三輔黃圖》:“未央宮有承明殿”。《漢書·武帝紀》載“耕于钜定,還幸承明殿”,印證其實際功能。
唐宋後,“承明”逐漸抽象化,成為“宮廷仕途”的代稱。如白居易詩“承明長短君應入”,即指入朝為官。
權威參考來源:
“承明”一詞主要有以下釋義,綜合不同語境分析如下:
天子路寝的稱謂
指古代天子處理政務的路寝(即正殿),因其位置承接在“明堂”之後,故稱“承明”。明堂是古代帝王舉行祭祀、朝會的場所,路寝則用于日常政務。
承明廬的簡稱
“承明廬”是漢代未央宮内的宮殿名稱,見于《漢書·翼奉傳》。南朝梁元帝詩句“谒帝朝承明”即指此處,後世文人(如辛棄疾)也常借此典故表達仕途或宮廷事務。
作為人名,“承明”寓意深刻:
在特定語境中,“承明”可引申為接受權威指示并盡職盡責(如成語用法),強調服從與責任感,但此義項多見于近現代文學解讀。
可通過[查字典]()、[滬江詞典]()等來源獲取更多例句及文獻出處。
白元辦得到倍阿逞刑蚩尤城從直湊錢跌宕度引搆募管兒過絕寒暖橫怒畫象回日昏憊混亂火日潔素解印疾風驟雨妓師祭師就封九宮十三調快馬加鞭遼亮履位美育南陽佳氣慓勇皮綷琵琶槽仆程起化起火慶賜清浏青樾瓊罂勸助曲鳝稍微沙杏濕渌渌使信熟慣絲蟲沓潮天人合一鐵活同夢童山濯濯通綜萬春瓦殶下馬威像模像樣小大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