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東西的下面一頭。 漢 蔡邕 《書勢》:“或輕筆内投,微本濃末,若絶若連;似水露緣絲,凝垂下端。”
“下端”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指物體的下面部分或底部區域,多用于描述物體縱向結構中位置較低的一頭。例如:“桡骨下端”“書頁的注腳下端”。
二、發音與結構
三、用法示例
四、出處與文學引用
最早見于漢代蔡邕的《書勢》:“似水露緣絲,凝垂下端”,用比喻手法描述書法筆觸的垂落形态。
五、應用場景
多用于學術(如醫學、工程)、文學描述及日常對話中,強調物體底部的具體位置或結構特征。英語中可譯為“lower end”或“inferior extremity”(醫學術語)。
如需進一步探讨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可參考相關文獻或專業詞典。
《下端》用來描述事物的位置、高低或等級的末尾,意為最低處或最末端。
《下端》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一”和“蔔”,其中部首“一”是水相關的部首,表示位置或方位;部首“蔔”表示末尾或最後。
《下端》的筆畫數為6畫。
《下端》是一個漢字詞語,在簡體中文中寫作“下端”,在繁體中文中寫作“下端”。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但《下端》的基本意義和形狀保持一緻。
1. 她坐在教室的下端,默默地聽着老師的講解。
2. 待在社會的下端,他深深感受到了生活的艱辛。
組詞:上端、中間、末端
近義詞:末尾、底部、底端
反義詞:頂端、上層、最高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