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素食,不吃魚肉等葷腥。 宋 李之彥 《東谷所見·茹素》:“今之人每於鬥降三八庚申甲子本命日茹素,謂之齋戒。” 明 唐順之 《慶壽寺齋宿》詩:“茹素分僧飯,觀空入化城。”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四》:“士大夫終身茹素,勢必不行。” 豐子恺 《緣緣堂隨筆·憶兒時》:“現在,我已經自己做父親,況且已茹素,當然永遠不會再嘗這滋味了。”
“茹素”是漢語中表示吃素的傳統用詞,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及用法:
核心定義
指不沾油葷、嚴格吃素的行為,即不食用任何動物性食物(包括魚肉等葷腥)。與普通“吃素”相比,更強調對素食的絕對遵守,常見于佛教徒的修行方式。
詞源解析
對比項 | 茹素 | 普通吃素 |
---|---|---|
飲食範圍 | 嚴格禁葷腥(含五辛) | 可能包含蛋奶或臨時性 |
動機 | 宗教修行、慈悲不殺 | 健康、環保等世俗原因 |
曆史關聯 | 佛教齋戒、道教修煉 | 民間飲食習慣 |
宗教實踐
佛教徒在特定齋戒日(如鬥降日、本命日)茹素,認為能澄淨身心。例如元代文獻記載:“下士學道,因其氣昏,故茹素以澄其氣。”
文學作品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或不同宗教對茹素的要求,可參考《東谷所見》《閱微草堂筆記》等古籍記載。
茹素(rú sù)是一個漢語詞語,代表着“吃素”。在這裡,“茹”指的是“吃”,“素”指的是“素食”,即不食用動物或魚類等食品。
茹素的首部是“⺾”(草字頭),筆畫數為3個。茹的首部是“⺾”(艹),筆畫數為4個,素的首部是“⺮”(竹字頭),筆畫數為6個。
茹素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佛教文化。*********以不傷害生命為宗旨,因此信仰者通常選擇吃素。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逐漸成為了描述不食用動物食品的一般性詞彙。在繁體字中,茹素的寫法一般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茹素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茹通常用“⺾”代替現在的草字頭部首,素用的竹字頭寫為“⺮”,形狀也與現在稍有不同。
1. 她從小茹素,對身體非常健康。
2. 我決定茹素來保護動物和環境。
茹素可以與其他詞彙組成新的詞組,例如:
1. 茹素飯:指的是純素食。
2. 素食主義者:指的是信奉素食主義的人。
近義詞:吃素、素食。
反義詞:葷食,即食用肉類或其他動物性食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