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 時的一種計時器。 宋 袁褧 《楓窗小牍》卷上:“ 太平興國 中, 蜀 人 張思訓 製上渾儀,其製與舊儀不同,最為巧捷。起為樓閣數層,高丈餘。以木偶為七直人,以直七政,自能撞鐘擊鼓。又為十二神,各直一時,至其時,即自執辰牌,循環而出。餘大父 贊善公 ,嘗入 文明殿 漏室中見之。”
“上渾儀”是北宋時期發明的一種計時器,由蜀人張思訓于太平興國年間(約976-984年)制造。其核心功能是通過機械結構實現自動報時,具有以下特點:
結構設計
主體為多層樓閣,高約一丈(約3米),内部包含木偶和齒輪裝置。其中:
技術意義
張思訓的改進使上渾儀比傳統渾儀更精巧高效,融合了天文觀測與自動計時功能,體現了宋代機械制造的高超水平。
曆史背景
北宋時期對天文曆法極為重視,此類儀器多用于官方機構(如文明殿漏室),兼具科學和禮儀用途。
注意:部分低權威性網頁(如)提到“上渾儀”有猥瑣行為的引申義,但缺乏可靠文獻支持,建議以權威史料記載的“計時器”解釋為準。
《上渾儀》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它指的是一種古代的測量工具。渾儀是古代測天象的儀器之一,在古代中國廣泛應用于天文學和地理學領域。
《上渾儀》由三個部首組成,分别是“一”、“氵”和“儀”。其中,“一”是上部部首,“氵”是左部部首,“儀”是右部部首。根據漢字的構造規則,我們可以知道,《上渾儀》總共有八筆畫。
《上渾儀》這個詞的來源比較難以考證,但在古代《上渾儀》廣泛出現在有關天文學和地理學的文獻中,所以可以推測它是與這兩個領域有關的術語。
繁體字《上渾儀》為「上渾儀」。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不同。根據古籍和碑刻的記載,可以得知《上渾儀》在古時的漢字寫法是「上渾儀」。
1. 古代天文學家使用《上渾儀》來觀測星象。
2. 學習地理學時,我們可以了解到《上渾儀》的作用和原理。
1. 上渾:指的是渾儀的一種使用方式。
2. 上儀:指的是在儀器的層次結構或用途中處于更高位置的儀器。
近義詞包括“上渾儀”、“上行儀”。
反義詞暫無明确記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