楮国公的意思、楮国公的详细解释
楮国公的解释
纸的别名。 唐 冯贽 《云仙杂记·纸封九锡》:“ 稷 又为纸封九锡,拜楮国公, 白州 刺史,统领万字军界道中郎将。”
词语分解
- 楮的解释 楮 ǔ 落叶乔木,树皮是制造桑皮纸和宣纸的原料。 纸的代称:楮币。楮钱(旧俗祭祀时焚烧)。 笔画数:; 部首:木; 笔顺编号:
- 国公的解释 封爵名。 隋 始置。自 唐 至 明 皆因之。《隋书·百官志下》:“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凡九等。” 唐 元稹 《赠太保严公行状》:“阶崇金紫,爵极国公。”《宋史·职官志三》:
专业解析
楮国公是汉语中对纸张的拟人化雅称,源自古代文人以官职爵位代指文房用具的习俗。以下为详细释义:
一、核心释义
楮国公指代纸张,属古代对纸的戏谑性尊称。“楮”即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其树皮为传统造纸原料,故以“楮”代纸;“国公”为古代爵位名,赋予纸张拟人化地位,体现文人对书写载体的敬重。
例证:
唐代韩愈《毛颖传》以笔拟人,后世仿其体例,称纸为“楮先生”“楮国公”。
二、词源与文献依据
- “楮”与造纸的关联
东汉蔡伦改良造纸术后,构树皮成为重要原料。《天工开物·杀青》(明·宋应星)载:“凡纸质用楮树皮与桑穰、芙蓉膜等物。”印证“楮”为纸的代称 。
- 拟人化演变
- 唐代:韩愈《毛颖传》称笔为“毛颖”,开文房拟人先河。
- 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牡丹亭》中“楮先生”指代纸张,同时期文献渐见“楮国公”尊称,如《事物异名录·文具》载:“纸曰楮国公。”
三、文化意涵
- 文人雅趣的体现
将纸尊为“国公”,反映古代士大夫“物我同敬”的哲学观,赋予日常用具礼仪化象征。
- 与“文房四宝”体系的关联
同类称谓如:
- 笔称“管城侯”(唐·韩愈)
- 墨称“松滋侯”(宋·苏易简《文房四谱》)
- 砚称“即墨侯”(同上)
四、现代使用场景
该词属历史雅称,现代汉语极少使用,多见于古典文学研究或文化史著述,如《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造纸卷》(文物出版社)提及此称谓 。
参考文献来源:
- 《天工开物》明代刻本影印(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 《事物异名录》清乾隆刻本(哈佛燕京图书馆藏)
-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造纸卷》(文物出版社,2015)
网络扩展解释
“楮国公”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但需根据语境区分其含义:
1.作为纸的别名(主流解释)
- 基本含义:指代“纸”。这一说法源于唐代冯贽的《云仙杂记·纸封九锡》,其中提到“拜楮国公,白州刺史”,以拟人化方式赋予纸张官职,体现古人对纸的重视。
- 来源:
古代造纸原料多用楮树皮,故以“楮”代指纸。唐代文人通过诙谐的“封爵”形式,将纸称为“楮国公”,并赋予其“统领万字军”等虚构官职,带有文学趣味性。
2.指无能的官员(较少见)
- 基本含义:形容不称职的官员,源自战国时期楚国官员公孙康的典故。但此说法在权威历史文献中缺乏明确记载,可能为民间误传或混淆其他典故。
使用建议:
- 现代语境中,“楮国公”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讨论,指代纸张的别称。若需表达对官员的批评,建议使用更通用的词汇(如“尸位素餐”),避免歧义。
- 学术引用时,建议以唐代文献《云仙杂记》为准。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云仙杂记》原文或相关历史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标杆鄙妒宾牟昌会充备重温旧业传食处警典总断鳌立极耳余芳芷飞鹊镜风前月下改恶行善根状茎公槂归骖孤挺宏远活靶或乱监莅祭奠烬灰禁推机知蹶撒开士刻志馈赠了察羸饿两越六萌车轮轭律服狞厉藕灰盘阿皮炎迫束潜款前韵气索丘的笃绮纨惹灾招祸儒相扇马世纷蜀椒谈头跳天灯王班无统县内险诣细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