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角糉 ”。亦作“ 角糭 ”。即角黍。俗稱粽子。 宋 歐陽修 《漁家傲》詞:“五色新絲纏角糉,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全元散曲·迎仙客·五月》:“結艾人,賞蕤賓,菖蒲酒香開玉樽。彩絲纏,角粽新, 楚 些招魂,細寫懷沙恨。”
“角粽”是漢語詞彙,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角粽指用蘆葉或竹葉包裹糯米制成的尖角形食品,即粽子的别稱。其名稱來源于外形特征,“角”指尖角形狀,“粽”則代指糯米制品。
别稱與寫法
亦作“角糉”“角糭”,與“角黍”同義,均為粽子的古稱。部分文獻中“粽”字也寫作“糉”或“糭”,屬于異體字。
形狀與材料
傳統角粽以蘆葉、竹葉或箬葉包裹,外形呈尖角狀,内部填充糯米,常加入棗、豆等配料。宋代歐陽修《漁家傲》中“五色新絲纏角粽”描述了用彩色絲線裝飾的習俗。
文化關聯
角粽與端午節密切相關,是節日特色食品,常與艾草、菖蒲酒等元素共同出現,象征驅邪納福。元曲《迎仙客·五月》提到“彩絲纏,角粽新”,體現了其節慶内涵。
文學出處
除歐陽修詞作外,《南史》等古籍中也有相關記載,如“服玩果粽,足以緻誠”,說明其曆史可追溯至南北朝時期。
提示: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方言用法,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及漢典來源。
角粽(jué zòng)是指一種粽子的名稱,傳統的中式食品。它由糯米、紅棗、豆沙等原料制成,通常用竹葉包裹,形狀呈三角錐狀。
角粽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月字旁)和米字旁,總共是8個筆畫。
角粽的來源源于中國的傳統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角粽的制作技藝已有上千年曆史,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角粽的繁體寫法為「角粽」。
在古代,「粽」字的寫法可能會稍有不同,常見的寫法包括「糉」、「糭」等。
1. 我最喜歡吃端午節的角粽了。
2. 角粽是我家鄉的傳統特色食品。
角粽的相關詞彙有:粽子、粽葉、紅棗、豆沙、糯米等。
角粽的近義詞為「三角粽」。
角粽的反義詞由于該詞為粽子的名稱,無專用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