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ding of the dog days] 過了伏天。伏天結束
出了伏天;伏天結束。 元 竹蓑笠翁 逸句:“蠶一二眠催出伏,秧三四葉尚憂風。”
"出伏"的漢語詞典釋義
"出伏"指三伏天結束的日期,标志着夏季最炎熱時段終止,氣候逐漸轉涼。該詞由"出"(脫離)與"伏"(伏天)組合而成,屬于傳統節氣與民俗結合的時序概念。
基本含義與曆法依據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出伏”指末伏最後一天,此後晝夜溫差增大,暑熱減退。中國農曆以“幹支紀日法”劃定三伏,初伏、中伏各10天,末伏10或20天,出伏日期通常在公曆8月中下旬,如2025年出伏日為8月20日(來源: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中國天文年曆》)。
氣候特征與農耕意義
出伏後,北方冷空氣南下,南方“秋老虎”短暫回熱,但整體濕度下降。古代農諺“出伏一場雨,遍地是黃金”反映此時降雨對秋收作物的重要性(來源:中國氣象局《二十四節氣農耕指南》)。
民俗傳統與健康關聯
民間認為出伏需“貼秋膘”,通過食補調理夏季損耗,例如北京地區有“出伏吃鴨”習俗(來源:中華書局《中華民俗文化大觀》)。中醫理論亦強調出伏後需防“秋燥”,宜食用百合、梨等潤肺食材(來源:人民衛生出版社《中醫養生學》)。
“出伏”是中國傳統節氣中的一個概念,指三伏天結束後的第一天,标志着伏天正式終結,天氣逐漸轉涼。以下是詳細解釋:
出伏的字面含義是“出了伏天”,即三伏天結束。根據古代曆法,三伏天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通常出現在夏至後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出伏即末伏結束後的首日,此時夏季高溫達到頂峰後開始減弱。
出伏反映了古代農耕文化對自然氣候的觀察。元代詩句“蠶一二眠催出伏,秧三四葉尚憂風”即描述了此時農事活動與天氣的關聯。民間認為出伏後需注意養生,如調整飲食以適應季節變化。
出伏并非二十四節氣之一,而是三伏天結束的标志。隨後的處暑節氣(約8月23日)才正式代表暑熱消退,兩者時間相近但含義不同。
提示:如需了解具體年份的出伏日期或地區氣候差異,可參考氣象部門發布的權威信息。
白棒百念皆灰波磔草垛誠懷乘積穿缟傳授存貯打截敦碩餌膳防夫防戍富家巨室扶餘恭己鬼謡寒宦懷火講桌蟜蟜楬木錦被花燼溺軍籌窾奧庫司岚霏缭亂慢遊牦牛綿裡鐵面谀木幹鳥栖難受南園十先生膩顔帢蟠夔配衣批捍品第挈從跂行喘息三本神真攝食事出有因轼怒蛙市刑首簡疏牖隨車瑞縮微歎詞憛憛特邀桶子花違程巍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