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出伏的意思、出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出伏的解释

[ending of the dog days] 过了伏天。伏天结束

详细解释

出了伏天;伏天结束。 元 竹蓑笠翁 逸句:“蚕一二眠催出伏,秧三四叶尚忧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出伏"的汉语词典释义

"出伏"指三伏天结束的日期,标志着夏季最炎热时段终止,气候逐渐转凉。该词由"出"(脱离)与"伏"(伏天)组合而成,属于传统节气与民俗结合的时序概念。

  1. 基本含义与历法依据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出伏”指末伏最后一天,此后昼夜温差增大,暑热减退。中国农历以“干支纪日法”划定三伏,初伏、中伏各10天,末伏10或20天,出伏日期通常在公历8月中下旬,如2025年出伏日为8月20日(来源: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中国天文年历》)。

  2. 气候特征与农耕意义

    出伏后,北方冷空气南下,南方“秋老虎”短暂回热,但整体湿度下降。古代农谚“出伏一场雨,遍地是黄金”反映此时降雨对秋收作物的重要性(来源:中国气象局《二十四节气农耕指南》)。

  3. 民俗传统与健康关联

    民间认为出伏需“贴秋膘”,通过食补调理夏季损耗,例如北京地区有“出伏吃鸭”习俗(来源:中华书局《中华民俗文化大观》)。中医理论亦强调出伏后需防“秋燥”,宜食用百合、梨等润肺食材(来源: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养生学》)。

网络扩展解释

“出伏”是中国传统节气中的一个概念,指三伏天结束后的第一天,标志着伏天正式终结,天气逐渐转凉。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出伏的字面含义是“出了伏天”,即三伏天结束。根据古代历法,三伏天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通常出现在夏至后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出伏即末伏结束后的首日,此时夏季高温达到顶峰后开始减弱。

二、时间与气候特点

  1. 时间计算: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首日,第四个庚日为中伏首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首日,末伏结束后即出伏(约夏至后的第19天)。
  2. 天气变化:出伏后气温逐渐下降,但部分地区仍可能出现“秋老虎”,即短暂的高温天气。早晚温差增大,南方高温可能延续至9-10月。

三、文化与习俗

出伏反映了古代农耕文化对自然气候的观察。元代诗句“蚕一二眠催出伏,秧三四叶尚忧风”即描述了此时农事活动与天气的关联。民间认为出伏后需注意养生,如调整饮食以适应季节变化。

四、与处暑的区别

出伏并非二十四节气之一,而是三伏天结束的标志。随后的处暑节气(约8月23日)才正式代表暑热消退,两者时间相近但含义不同。


提示:如需了解具体年份的出伏日期或地区气候差异,可参考气象部门发布的权威信息。

别人正在浏览...

百琲保证八声甘州兵帅比伍不服吧咂锤子慈恩题记丹城大松博文敦蒙风训干柴梗切贯穿古代英雄的石像皓锷劾案和僦荒疎价藩间阻街谈巷议惊津尽人事稷下学士锯木厂浚泽孔姬口疢枯荻谰辞灵雨随车林农楼舩路霸没法没天迷没木妖判官头偏心轮钱流地拳足人来客去人心肉囊囊蓐疮爇烧儒哲深彻首尾两端索约态度天九牌头上著头魏国山川无足道笑蔼蔼邪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