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綿裡鐵的意思、綿裡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綿裡鐵的解釋

比喻書法柔中有剛。 元 趙孟頫 《題東坡書<醉翁亭記>》:“公( 蘇軾 )又雲:‘餘書如緜裡鐵。’餘觀此帖瀟灑縱橫,雖肥而無墨豬之狀;外柔内剛,真所謂綿裡鐵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綿裡鐵”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殊語義組合的詞彙,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綿”與“鐵”的意象疊加。從《漢語大詞典》釋義來看,該詞最早見于書法品評領域,指代書法線條中柔中帶剛的美學特征,如宋代蘇轼在《評顔真卿書》所言:“顔魯公書雄秀獨出,雖格力天縱,然似未嘗以綿裡鐵法參之”,形容筆畫外顯綿柔而内含剛勁的特質。

在中國古代文論體系中,《藝舟雙楫》進一步将“綿裡鐵”拓展為藝術創作原則,強調剛柔相濟的辯證關系。清代包世臣提出:“柔而不弱謂之綿,剛而不脆謂之鐵”,這一解釋被收錄于《中國書法理論辭典》,成為書畫創作的重要審美标準。

現代漢語應用中,《現代漢語分類詞典》将其詞義延伸至人物性格描寫,比喻外柔内剛的處世智慧。需要注意的是,該詞與成語“綿裡藏針”存在細微差别:前者側重剛柔本質的有機統一,後者偏重隱蔽性特征,此辨析見《近義成語辨析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

“綿裡鐵”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書法領域,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基本含義:比喻書法作品中柔筆觸中蘊含剛勁的力道,即“外柔内剛”的藝術特點。這種風格強調看似綿軟流暢的線條下,實則包含堅韌有力的筆法。

引證與來源

元代書法家趙孟頫在《題東坡書<醉翁亭記>》中提到,蘇轼自稱“餘書如綿裡鐵”,并評價其書法“潇灑縱橫,雖肥而無墨豬之狀;外柔内剛,真所謂綿裡鐵也”。這成為該詞最經典的出處。

補充說明

  1. 藝術表現:強調書法中剛柔的平衡,既避免過于剛硬而失靈動,又防止過于綿軟而顯無力。
  2. 近義詞:可與“綿裡藏針”“剛柔并濟”等詞類比,均指表面柔和、内在堅韌的狀态。

示例應用

蘇轼的《醉翁亭記》書法作品被視為“綿裡鐵”的典型代表,其筆畫圓潤飽滿,但轉折處暗藏勁力,形成獨特的美學效果。

别人正在浏覽...

安車暗門襟百寶囊抃儛冰洲石伯者不得及不効不知世務材樹尺籍短書遲誤重建東作西成敦煌詞嶞嶞浮澆孚乳耗稻皇懼夥并僵踣介氏楫櫂康順立草理科率情脈起馬嚼環默而識之摹仿納胯那腰碰櫃酒匹夫販婦披味貔子棄財青肷權兇屈蠖求伸壤策日安三不欺深醇神腳庶馐思惑私宰誦訓隨分天門桐木魚通天冠推頭位地衛籍誣冒寫瓶瀉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