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焚毀。 清 顧炎武 《子德李子聞餘在難特走燕中告急諸友人複馳至濟南省視于其行也作詩贈之》:“《詩》《書》仍燼溺, 禹 稷 竟冠纓。”
“燼溺”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基本含義
“燼溺”指焚毀,多用于描述書籍、文獻等被焚燒損毀的狀态。該詞由“燼”(物體燃燒後的殘餘)和“溺”(淹沒、沉沒)組合而成,強調事物因焚燒而徹底毀壞。
出處與例句
該詞可見于清代顧炎武的詩句:“《詩》《書》仍燼溺,禹稷竟冠纓。”此處“燼溺”指經典文獻在戰亂或災難中被焚毀。
近義詞與關聯詞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中,描述文化、典籍等遭受破壞的情形,現代口語中極少使用。例如:“戰火中,古籍燼溺,文化傳承幾近斷絕。”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顧炎武《亭林詩集》相關注釋。
《燼溺》是一個詞語,它的意思是指火滅後留下的物體迅速沉入水中。它形容的是一種殘破、瞬間消失的狀态。
《燼溺》這個詞的部首是火和水,火的拆分部首是灬,水的拆分部首是氵。根據拆分部首,火的筆畫數為4,水的筆畫數為4。
《燼溺》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學作品中。在古人的筆墨間,他們用這個形象化的詞語來表達火熄滅後的瞬間被水淹沒的景象。這個詞語逐漸流傳下來,成為了現代漢語中的一個詞彙。
《燼溺》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燼溺」。
在古時候,這個詞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由于字形演變的影響,可能有幾種不同的寫法存在。然而,在現代漢字中,我們主要使用的是「燼溺」這個寫法。
1. 火滅後,紙張上的字迹迅速燼溺于水中。
2. 我看到那個煙蒂瞬間燼溺在湖面上。
組詞:燼灰、溺亡、煙溜、燃燼。
近義詞:焚沉、燃溺、灰沉。
反義詞:明燃、明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