黜放的意思、黜放的詳細解釋
黜放的解釋
貶退;放逐。 三國 魏 曹植 《轉封東阿王謝表》:“臣以無功,虛荷國恩,爵尊祿厚,用無益于時,脂車秣馬,志在黜放。不圖陛下天父之恩,猥宣皇太後慈母之念遷之。”《晉書·殷浩傳》:“雖被黜放,口無怨言。”
詞語分解
- 黜的解釋 黜 ù 降職或罷免:罷黜。廢黜。貶黜。黜退。黜斥。黜免。黜逐。黜陟。 筆畫數:; 部首:黑; 筆順編號:
- 放的解釋 放 à 解脫約束,得到自由:把籠子裡的鳥放了。放膽。放誕。放任。放肆。放歌。放懷。豪放。釋放。 散(刵 ):放工。放假。放學。放晴(陰雨後轉晴)。 帶牲畜到野外去吃草:放牧。放羊(亦喻任其自由行動,放
網絡擴展解釋
“黜放”是一個漢語詞語,讀作chù fàng,其核心含義為貶退官職并放逐。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 貶退
指官員因過失或政治原因被降職或罷免。例如《晉書·殷浩傳》提到殷浩“雖被黜放,口無怨言”。
- 放逐
即流放到偏遠地區,與“流放”意義相近。如三國時期曹植在《轉封東阿王謝表》中自稱“志在黜放”,表達因無功受祿而甘願被貶退的謙辭。
詞義分解
- 黜(chù):本義為罷免、降職,與“陟”(晉升)相對。例如《說文解字》中解釋“黜,貶下也”。
- 放(fàng):除“釋放”外,也指驅逐到遠方,如“放逐”。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描述官員因政治鬥争、失職等被剝奪官職并流放的境遇,常見于史書、奏章等正式文本中。例如《晉書》中記載的殷浩被貶事例,體現了古代官場中“黜放”的實際應用。
“黜放”是古代中國對官員進行雙重懲罰的術語,既包含職位剝奪,也包含人身自由的限制,反映了封建社會中權力更疊的嚴酷性。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晉書》或曹植的奏表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黜放(chù fàng)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拆分部首為日和月,共有12個筆畫。該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是由“黜”和“放”兩個字組成的,表示剝奪職位和放逐。在繁體字中,該詞的寫法為「黜放」。
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但大緻相似。在古時候,「黜」的寫法是從左至右的形狀,「放」的寫法與現代一樣。例如:「黜」的古代寫法是「黍人蔔」,而「放」的古代寫法是「放立方」。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他因************被黜放到邊遠地區。
2. 因為叛逆不羁的行為,她被黜放到寄宿學校。
與「黜放」相關的組詞有:黜退、放逐、罷免等。而與之同義的詞語有:罷黜、革職、免職。相反,反義詞為:任用、升遷、晉升等。
希望以上回答能滿足你的需求,如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