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犢,其角小如栗,故名。比喻少年。《西京雜記》卷二:“ 長安 有儒生曰 惠莊 ,聞 朱雲 折 五鹿充宗 之角,乃嘆息曰:‘栗犢反能爾邪?吾終恥溺死溝中!’遂裹糧從 雲 。”
栗犢(lì dú)是漢語中的生僻詞,其核心含義指幼小的牛犢,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方言。以下是具體解析:
本義
“栗”通“慄”,有微小、幼弱之意;“犢”即小牛。合指體型瘦小的牛犢,常見于古代農書及訓诂文獻。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6卷,第114頁)、《禮記·曲禮》鄭玄注。
方言引申
在部分北方方言中(如晉語),“栗犢”可泛指未成年的牲畜幼崽,或比喻初出茅廬、經驗不足的人。
來源:《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第421頁)。
古代訓诂
《禮記·曲禮下》載:“諸侯無故不殺牛。”鄭玄注:“牛,大牲,必中制度。栗犢者,謂未成牲之犢。”強調“栗犢”特指未達祭祀标準的幼牛。
來源:《禮記正義》(中華書局點校本)。
農書用例
元代農書《農桑輯要》提及:“畜栗犢者,當避寒暑,飼以柔草。”印證其指需特殊照料的幼牛。
來源:《中國農業古籍目錄》(中國農業出版社)。
《漢語大詞典》
“栗犢:小牛。栗,通‘慄’,弱小。”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第6冊,第114頁)。
《辭源》(修訂本)
“栗犢:幼犢。栗謂其弱小。”
來源: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第1853頁。
該詞現代已罕用,但可見于方言或仿古文本。其構詞法體現古漢語“通假”現象(栗通慄),并反映傳統農耕文化對牲畜生命階段的精細區分。
“栗犢”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細微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解釋:
若需進一步考證,建議參考《西京雜記》或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跋剌背褡子不敢越雷池一步昌作存疑大舂碓磴道地鋪地乳洞如觀火笃實發付飛蓬隨風給定共承刮目相待官齋鶴上人懷道見戶假小子謹毛失貌郡合抗活苛留叩舷飉戾隆敦旅泊懋曆梅堯臣面子話内分泌破使遷惑牽系慶賴岐蒐日有萬機榮滋三疊三冬三易商度商品糧讪侮釋冕石破天驚試業受身鼠遯殊偉天津快闆頽缺亡羊之歎物華天寶詳括銜珠謝雨西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