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黜放的意思、黜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黜放的解释

贬退;放逐。 三国 魏 曹植 《转封东阿王谢表》:“臣以无功,虚荷国恩,爵尊禄厚,用无益于时,脂车秣马,志在黜放。不图陛下天父之恩,猥宣皇太后慈母之念迁之。”《晋书·殷浩传》:“虽被黜放,口无怨言。”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黜放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动词,指罢免官职并流放的行为,常见于历史文献记载。该词由“黜”与“放”两个语素构成:

  1. 基本释义

    “黜”指贬退、罢免,如《汉语大词典》解释为“废除;贬降”;“放”指驱逐、流放,如《辞源》释义为“弃逐,流放”。二字连用表示对官员的双重惩处,即先免除其职务,再将其驱逐至边远地区。

  2. 词源与用法

    该词最早见于先秦典籍,如《尚书》载“黜罚臧否”,后逐渐形成固定搭配。汉代文献中多用于描述帝王对臣子的严厉处置,例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屈平既黜”即隐含贬谪流放之意。

  3. 文献例证

    《汉书·武帝纪》记载淮南王谋反案中“黜放者三百余人”,指涉案官员被集体罢官流放。唐代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注疏:“黜,退也;放,逐也”,进一步明确其递进式惩罚性质。

  4. 现代词典界定

    《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列为历史词,标注为“古代官吏被免职并流放”,强调其作为古代政治制度的特定术语属性。

网络扩展解释

“黜放”是一个汉语词语,读作chù fàng,其核心含义为贬退官职并放逐。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1. 贬退
    指官员因过失或政治原因被降职或罢免。例如《晋书·殷浩传》提到殷浩“虽被黜放,口无怨言”。
  2. 放逐
    即流放到偏远地区,与“流放”意义相近。如三国时期曹植在《转封东阿王谢表》中自称“志在黜放”,表达因无功受禄而甘愿被贬退的谦辞。

词义分解

使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古代文献,描述官员因政治斗争、失职等被剥夺官职并流放的境遇,常见于史书、奏章等正式文本中。例如《晋书》中记载的殷浩被贬事例,体现了古代官场中“黜放”的实际应用。

“黜放”是古代中国对官员进行双重惩罚的术语,既包含职位剥夺,也包含人身自由的限制,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权力更迭的严酷性。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晋书》或曹植的奏表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白梓八佾宾从粃斁碧月不介粲丽廛肆臣宰坼兆齿班初级次比大和上淡约点视琱辇杜絶蹲班丰富多采骨惊谷蠡王坏包儿悔咎洁操解副捷迳接席吉普九解鸡鹜争食疾瘵隽永肯正炼火利尿轮鈎女直字乾打垒乾痨齐眉案泅水七星剑曲燕烿烿撋就闪误生根盛会胜利在望尸臣术士冠损益泝溯铁斗子偷活危民汙漫侠肠闲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