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證的意思、校證的詳細解釋
校證的解釋
校勘證實。 宋 梅堯臣 《寄宋次道中道》詩:“屢假篋中書,校證多護真。”又如 晉 張華 《博物志》一書,由 範甯 校證,稱《博物志校證》。
詞語分解
- 校的解釋 校 à 學堂,專門進行教育的機構:校園。校長。 軍銜的一級,在“将”之下,“尉”之上。 古代軍隊編制單位:校尉(統帶一校的軍官)。 校 à 比較:校場。 查對、訂正:校勘。校訂。校對。 筆畫數:;
- 證的解釋 證 (證) è 用人物、事實來表明或斷定:證明。保證。證實。作證。對證。論證。人證。物證。 憑據,幫助斷定事理的東西:證據。憑證。證書。出入證。證章。有詩為證。證券。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
網絡擴展解釋
“校證”是一個漢語詞語,其核心含義為“校勘證實”,主要用于文獻或文本的核對、修正和驗證。以下為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
拼音與結構
- 拼音:jiào zhèng(注意“校”在此讀“jiào”,非“xiào”)
- 字形結構:均為左右結構,左為“木”或“言”,右為“交”或“正”。
-
詞義解析
- 校勘與驗證:指通過比對不同版本的文獻,修正錯誤并确認内容的準确性。例如古籍整理中,需通過多版本對照、考據來“校證”文本。
- 字義拆解:“校”指核對、訂正;“證”指驗證、證實,合指通過嚴謹的核對确保真實性。
-
出處與用例
- 宋代梅堯臣的詩句“屢假篋中書,校證多護真”是最早的文獻用例之一,描述借閱書籍并嚴謹校證的過程。
- 晉代張華的《博物志》經範甯校證後,成書《博物志校證》,成為古籍校勘的典型範例。
-
應用領域
- 主要用于古籍整理、學術研究,如考據學、文獻學等領域,強調對原始資料的嚴謹處理。
- 現代也延伸至出版校對,如書籍再版前的文本核查。
“校證”強調文本校核與内容驗證的雙重過程,需結合曆史背景、多版本對比等綜合方法,是文獻研究的關鍵步驟。
網絡擴展解釋二
校證
校證是一個複合詞,由兩個漢字組成:校和證。
部首和筆畫
校字的部首是木,總共有8畫;證字的部首是言,總共有10畫。
來源
校證一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校字表示審查、核證之意,而證字表示證明、證據之意。因此,校證一詞代表着經過審查核實的證明。
繁體
在繁體字中,校證的寫法仍然是「校證」。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校字和證字也有一些不同的寫法。例如,校字在古代有時被寫作「教」,而證字則有時被寫作「詔」。
例句
1. 請将校證文件遞交給教務處。
2. 這份校證證明了他的身份。
組詞
校集、校對、校訂、校勘等
近義詞
核證、審證
反義詞
僞證、無校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