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經典。 唐 白居易 《三教論衡》:“儒典佛經,讨論既畢;清迴餘論,移向道門。” 明 焦竑 《焦氏筆乘·支談中》:“然儒典中絶未有此論。”
“儒典”是漢語詞彙,指儒家經典著作,也常被用來泛指儒家學說的核心思想體系。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儒典指儒家學派傳承的經典文獻,主要包括《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四書五經體系的核心著作。這些典籍承載了孔子、孟子等儒家先賢的思想,涉及倫理道德、政治哲學、教育理念等内容。
曆史溯源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文獻,如白居易《三教論衡》中提到“儒典佛經,讨論既畢”,明代焦竑的《焦氏筆乘》也使用過這一表述,說明其作為儒家經典的代稱具有長期曆史沿革。
核心文獻範圍
狹義上特指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和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廣義也可涵蓋曆代儒家學者的注釋與闡發性著作。
文化影響
儒典不僅是古代科舉考試的基礎,更塑造了中國傳統社會的價值觀,如“仁”“禮”“孝”等核心理念均源自這些經典。其思想體系至今仍對東亞文化圈産生深遠影響。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籍内容或曆史流變,可參考《四書章句集注》等權威注解文獻。
儒典一詞由兩個部分組成,儒和典。儒典指的是古代儒家學派所著的經典著作,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儒典的拆分部首是“人”和“八”,其中“人”為第1部首,表示與人類有關;“八”為第12部首,表示與數字或數量相關。儒典的總筆畫數為17畫。
儒典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是一個漢字詞彙。在繁體中,儒典的寫法仍然為「儒典」。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儒典的寫法和現代基本相同。古時候的漢字也是以橫豎撇捺為基礎進行構造,但可能有些許的形狀變化。
古代儒家學派創立了許多重要的儒典著作,如《論語》、《孟子》等。
儒家、儒學、典籍等。
經書、經典等。
非經、非典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