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歸去來》。 宋 彭乘 《墨客揮犀》卷八:“ 李格非 善論文章,嘗曰:‘ 諸葛 孔明 《出師表》, 李令伯 《陳情表》, 陶淵明 《歸來引》,皆然如肝肺中流出。殊不見有斧鑿痕。’”參見“ 歸去來 ”。
“歸來引”是古代文學中的一個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歸來引”即指陶淵明的經典作品《歸去來兮辭》(簡稱《歸去來》)。該詞源于陶淵明辭官歸隱時所作,表達了對官場生活的厭倦和對田園生活的向往,核心含義為“歸隱之志”或“回歸本心”。
宋代文人李格非曾評價:“陶淵明《歸來引》如肝肺中流出,殊不見斧鑿痕”,強調其情感真摯、語言質樸自然的特點。後世常将其與《出師表》《陳情表》并列為古代散文典範。
若需進一步了解《歸去來兮辭》全文或具體典故,可參考高權威來源如、5中的詞典釋義。
《歸來引》是一個成語,用于形容回歸的引導或引路,指引歸途。它由"歸"、"來"、"引"三個字組成。
"歸"的部首是彡,總筆畫數為3;"來"的部首是貝,總筆畫數為7;"引"的部首是弓,總筆畫數為4。
《歸來引》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左轉玉輪集》中的一首詩。此詩中用"歸來引"來比喻回到正道的引導,後來逐漸演變為成語來表達引導歸途的含義。
在繁體字中,《歸來引》可以寫作「歸來引」。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歸來引的寫法稍有變化。"歸"可以寫作"帰","來"可以寫作"來","引"的寫法保持不變。
例句:"每當我迷失的時候,總有一盞歸來引的明燈指引我找到出路。"
組詞:歸心似箭、無家可歸、引路人、迷途知返。
近義詞:導引、指引、引導。
反義詞:迷途、誤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