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拜谒的意思、拜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拜谒的解釋

(1) [pay a formal visit]∶拜訪谒見

(2) [pay homage]∶參拜瞻仰(陵墓、碑碣等處)

這幾天你們已經看見有幾萬幾十萬勞動者來拜谒列甯同志的靈柩。——《悼列甯》

詳細解釋

(1).拜見。《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盎 告歸,道逢丞相 申屠嘉 ,下車拜謁,丞相從車上謝 袁盎 。” 宋 何薳 《春渚紀聞·熙陵獎拔郭贽》:“ 太宗 命召至, 郭 不敢隱,即前拜謁。”《三國演義》第三八回:“兄長兩次親往拜謁,其禮太過矣。”昆劇《牆頭馬上》第八場:“啟禀老爺,衆位門生老爺,前來拜谒座師。”

(2).禮拜;瞻仰。《舊五代史·梁書·趙犨傳》:“又請為 太祖 立生祠於 陳州 ,朝夕拜謁。” 明 蔣一葵 《長安客話·三忠祠》:“我來再拜謁,弔古情徬徨。” 冰心 《永遠活在我們心中的周總理》:“總理問我:‘去過 延安 沒有?’我說:‘還沒有呢,我真想在我還能走動的時候,去拜谒一次。’”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拜谒(bài yè),漢語詞彙,具有以下核心含義:

一、基本釋義

指懷着敬意與莊重的心情前往拜訪(多用于尊長、地位高者或特殊場所)。其行為本身帶有明顯的禮儀性與崇敬色彩。

二、分項詳解

  1. 恭敬地拜訪會見

    特指對尊長、前輩或有威望者的正式訪問,強調禮節周全與态度謙恭。

    例:拜谒學界泰鬥|專程拜谒老将軍。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第38頁。線上參考:https://www.cp.com.cn/book/7b7c1c5f9b.html

  2. 特指參谒陵墓、故居等紀念場所

    用于表達對曆史人物、先賢的追思與敬仰,常見于祭掃或參觀紀念地。

    例:拜谒中山陵|拜谒魯迅故居。

    來源:漢典網(zdic.net)釋義條目。線上參考:https://www.zdic.net/hans/拜谒

  3. 古代禮儀中的正式谒見

    古時指下級對上級、臣子對君主的觐見,具有嚴格的儀式規範。

    例:百官拜谒天子于大殿。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第二卷,第1015頁。部分内容可見:https://www.cishu.com.cn/cidian/hy/HY00092.html

三、文化内涵

"拜"字本義為雙手作揖行禮,"谒"指禀告、陳述,二字組合凸顯了行為中"敬禮+陳情"的雙重屬性,是中華禮儀文化中尊卑有序、敬賢崇德的體現。

四、同義詞辨析

與"拜訪""訪問"相比,"拜谒"更具莊重性與儀式感;與"瞻仰"相比,更強調主動性的禮節行為而非單向瞻視。


權威參考來源:

  1. 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2. 漢典網(zdic.net)
  3. 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

“拜谒”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bài yè,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一、基本釋義

  1. 拜見、谒見
    指對地位較高者或尊長表示敬意的正式拜訪,帶有禮節性。例如《史記》中記載:“盎告歸,道逢丞相申屠嘉,下車拜谒”,即體現了對尊者的敬重。

  2. 瞻仰、參拜
    多用于對陵墓、碑碣、古迹等表達崇敬之情。例如:“清明節時,人們常去黃帝陵拜谒”。


二、相關延伸


三、例句參考

  1. 人際交往:“次日上午,官員們前來拜谒新任知州”()。
  2. 文化瞻仰:“舜帝陵廟是拜谒華夏始祖的聖地”()。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文出處,可參考《史記》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班荊館變巧冰蝕曹洞嗔魚敕教寵用崇衷盜烏大義度命兒馬二笑放棹番悔犯性跗蕚連晖功到自然成鼓跗過愛衡抗瓠脯僵直醬甀剪錢交懽膠結教養所嗟憂嗟贊精厲眷禮科醮魁領撩戟舲船黎丘鬼離褷矛戈妙言凝态袍笏橋鄣青唇邱少雲仁事日南至入抄乳光扇舞沈墊沈雷深曉詩謎肆筵歲稔年豐推宕喂草圍落謝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