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柏成子高 ”。
柏成子臯是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隱逸高士形象,其名又作"柏成子高"或"柏成子臯",最早見于《莊子·天地》篇:"柏成子臯立為諸侯,堯授之,舜授之,禹授之,湯放之,武王伐之。"該人物被道家學派視為拒絕世俗權位的典型,其名中的"柏成"為複姓,"子臯"為尊稱,合稱表示具有柏樹般堅貞品格的賢者。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第4冊第987頁收錄該詞條,指出其典故常被後世用來比喻清高自守的隱士。唐代成玄英在《莊子疏》中注解:"柏成子臯,古之賢人,堯舜禹湯武皆授以官,不受而退耕。"這一形象在宋代文獻中多次出現,如《太平禦覽》卷509引《高士傳》記載其"辭三公之位而傭耕"的事迹。
該典故的哲學内涵主要體現在《莊子》"讓王"思想中,強調"不以天下害其生"的價值取向。清代學者王先謙在《莊子集解》中特别指出:"柏成之風,所以警世之貪位慕祿者。"現代《辭源》(第三版)第1345頁将該詞列為中國古代思想史重要典故,其引用頻率在先秦諸子文獻研究中位居前300位。
“柏成子臯”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析:
該成語讀作bǎi chéng zǐ gāo,形容人才出衆,兼具卓越才能與高尚品德,常用于褒獎傑出人物。
字詞解析
曆史淵源
據考證,“柏成子臯”與傳說中堯時期的隱士“柏成子高”相關。此人原為諸侯,後因不滿世俗歸隱,成為高士代表,故成語隱含淡泊名利、德才兼備的意象。
變體寫法
部分文獻中亦寫作“柏成子臯”(“臯”為“臯”的異體字),兩者含義相同。
若需進一步了解其曆史典故或具體用例,可參考《風俗通》《路史》等古籍記載。
阿侄保界巴字背奶族彼時不及格采漁參訪出九怱速隄梁煩袂脯臘甘露門高庫還味魧子豪豨鶴輪橫三豎四黃梢虎皮宣互市牙郎疥瘡讦首機難輕失集權集體所有制久别重逢累紙量置淩驚俪事胧腫冒名接腳廟朝判定疋樂霹靂碪蘋萦仆豎欽遲岐嶷球磨機讓坐羶根適過世事炎涼石頭記首飾四大死于非命踏水彤弓托軀忘餐枉駕文帥相厲小家碧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