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宗廟和朝廷。《孔子家語·觀周》:“考明堂之則,察廟朝之度。” 王肅 注:“宗廟、朝廷之法度也。”
(2).專指朝廷。君主聽政的地方。《戰國策·秦策三》:“臣今見王獨立於廟朝矣。” 唐 韓愈 《送李願歸盤谷序》:“坐於廟朝,進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
(3).專指朝廷。以君主為首的中央政府。 宋 陳亮 《謝楊解元啟》:“故廟朝徒嘆於乏才,而川澤豈聞於遺士!” 明 宋濂 《龍門子凝道記·采苓符》:“予聞馬之瘠肥責乎牧圉,民之休戚係乎廟朝。”
“廟朝”一詞在古代漢語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宗廟與朝廷的合稱
原指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廟和處理政務的朝廷,二者共同構成國家權力的核心場所。如《孔子家語·觀周》中提到“察廟朝之度”,即指宗廟與朝廷的禮制法度。
專指君主聽政的朝廷
引申為君主處理朝政的地方,如《戰國策·秦策三》中“王獨立於廟朝”,即描述君主在朝廷中執政的場景。
代指中央政府
進一步抽象為以君主為首的中央政權機構,如唐代韓愈《送李願歸盤谷序》中“坐于廟朝,進退百官”,形容官員在中央政府的權力運作。
個别文獻(如)提到“廟朝”作為成語,指官員以權謀私,但此釋義未被權威詞典廣泛收錄,可能為引申或誤用,建議結合上下文謹慎理解。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辭典》。
廟朝,讀音為miào cháo,是一個漢語詞彙,由兩個字組成。廟的意思是神廟或宗廟,指供奉神靈的地方;朝則表示祭拜或緻敬,特指古代君主舉行的重大祭祀儀式。廟朝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在神廟内進行的君主或官員主持的祭祀活動。
廟的拆分是從“廣”字旁,共有5個筆畫;朝的拆分是從“木”字旁,共有12個筆畫。
廟朝這個詞來源于古代中國的宗教和政治制度。在古代中國,君主或官員會定期前往神廟祭拜神靈,以求神明保佑國家的安定和吉祥。這種祭祀活動以廟朝來指稱。廟朝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廟朝。
在古代,漢字的形态有一定的變化。廟朝在古時候的寫法中,廟的字形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不過,廟的基本結構保持不變,分為“廣”字旁和“⺧”字旁。
1. 明代的皇帝每年都要進行一次盛大的廟朝活動。
2. 參加廟朝祭祀的官員們都穿着朝服,隆重肅穆。
3. 這家神廟是我們族人世代供奉的地方,每年都會舉行廟朝祭拜。
廟宇、廟祝、朝拜、早朝、廟堂、廟會
朝廷、皇室祭祀、宗廟祭祀
私廟、私祭、私下祭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