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cabies]∶由螨類引起的(尤指已呈現滲出硬痂的)疥或者癞瘡
(2) [scab]∶形成膿瘡或鱗屑的皮膚病
(1).又稱疥癬。由疥蟲引起的傳染性皮膚病,多發生于手腕、指縫、臀、腹等部位。症狀是局部起丘疹和水疱,非常刺癢。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鈔·傭作坊》:“有一夫,疥瘡滿身前拜。曰:‘去得,去得。’”
(2).指有類似疥瘡症狀的嚴重疾患。《三國演義》第二四回:“ 紹 曰:‘吾生五子,惟最幼者極快吾意;今患疥瘡,命已垂危,吾有何心更論其事乎?’”
疥瘡是由疥螨(人型疥螨)寄生在人體皮膚表皮層内引起的接觸性傳染性皮膚病,以劇烈瘙癢(夜間加重)和特征性皮損為主要表現。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信息的詳細解釋:
疥瘡由疥螨感染引起。疥螨通過挖掘皮膚表層的“隧道”産卵并分泌緻敏物質,引發炎症反應和免疫應答,導緻瘙癢和皮損。
常見于皮膚薄嫩或皺褶處,如:
需與濕疹、丘疹性荨麻疹等鑒别,确診需結合接觸史、症狀及顯微鏡下找到疥螨。
如需進一步了解治療方案或用藥細節,可參考來源網頁(如、10、12)。
疥瘡是指一種皮膚疾病,俗稱“癢瘡”,主要由疥螨寄生在皮膚表層引起的。疥瘡病人會感到瘙癢不堪,并出現紅疹、丘疹、水疱或結痂等症狀。
疥瘡的拆分部首是疒和疒,總計6個筆畫。
疥瘡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古籍《爾雅》中,有“疙瘩痿肉為疥瘡”之記載,可見該詞的使用已有幾千年的曆史。
疥瘡的繁體字為癩瘡,保留了原字的意義和發音。
古代中國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所以疥瘡在古時的寫法也稍有差異。以清代《康熙字典》為例,疥瘡的寫法為“疙瘩、疢肉”,稍有不同的地方。
1. 他因為長期患有疥瘡而感到非常苦惱。
2. 這種藥膏能夠有效緩解疥瘡的症狀。
3. 醫生給他開了一些藥方,希望能夠治愈他的疥瘡。
疥瘡的相關詞彙:疥癬、疥癞、疥風、疥疾。
疥瘡的近義詞有:癬疥、疥螨病。
疥瘡的反義詞是指健康的皮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