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岐嶷的意思、岐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岐嶷的解釋

《詩·大雅·生民》:“誕實匍匐,克岐克嶷。” 朱熹 集傳:“岐嶷,峻茂之狀。”後多以“岐嶷”形容幼年聰慧。《東觀漢記·馬客卿傳》:“ 馬客卿 幼而岐嶷,年六歲,能接應諸公,專對賓客。”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追光寺》:“ 略 生而岐嶷,幼則老成,博洽羣書。” 唐 李颀 《送劉四》詩:“愛君少岐嶷,高視白雲鄉。” 清 王晫 《今世說·賞譽》:“ 許彜千 少便岐嶷,總角風氣更進。”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岐嶷”是一個源自《詩經》的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兒童才智出衆、幼年聰慧的特征。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1. 詞源與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詩經·大雅·生民》中“誕實匍匐,克岐克嶷”,描述周朝始祖後稷幼年時的聰慧表現。朱熹在《詩集傳》中将“岐嶷”解釋為“峻茂之狀”,比喻孩童才智如草木般茁壯成長。

  2. 本義與引申義
    原義指後稷幼年即展現出超常的智慧和行動能力(如自主覓食),後逐漸引申為對兒童天賦異禀、才智早熟的贊譽。如《東觀漢記》記載馬客卿“幼而岐嶷,年六歲能接應諸公”。

  3. 讀音與争議
    讀音存在兩種觀點:多數文獻注音為qí nì(如漢典),少數注為qí yí。差異可能源于“嶷”字的多音現象,但權威詞典及《詩經》注解多支持前者。

  4. 古籍用例

    • 北魏《洛陽伽藍記》用“略生而岐嶷”贊元略自幼老成博學
    • 唐代李颀詩句“愛君少岐嶷”表達對少年英才的欣賞。

提示:該詞屬于文言雅語,現代多用于文學或學術領域。若需考證更多古籍用例,可參考《後漢紀》《晉書》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岐嶷

《岐嶷》(qí yí)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岐”和“嶷”兩個字組成。它一般用來形容山勢、地勢險峻、峰巒起伏的樣子。

拆分部首和筆畫

“岐”字的部首是“山”,它由4個筆畫構成;“嶷”字的部首也是“山”,它由17個筆畫構成。

來源

《岐嶷》這個詞最初出現在《詩經·魏風·碩人》之中:“岐彼嶷,碩人嬰。”它形容了山勢險峻,意味着挑戰和困難。

繁體

繁體字“岐嶷”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有些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例如,“岐”字的古代寫法為“豈”,“嶷”字的古代寫法為“恝”。

例句

1. 山勢“岐嶷”,我們爬上去需要很大的勇氣。

2. 這座城市建在“岐嶷”的地形上,形成了獨特的風景。

組詞

岐路、巍嶽、渺岖。

近義詞

峻峭、崎岖、屹立。

反義詞

平坦、平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